传第三方支付下周发牌 竞争加剧需规范发展


  中国企业只有获得法律认可才能得到法律保护,备受关注第三方支付牌照即将发放,该牌照是根据央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范管理第三方支付企业,既要防止行业发展失序,破坏市场信用秩序,又要防止有牌照企业形成垄断,不利于业界技术创新。第三方支付企业许可证制度的出台,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正式纳入国家监管体系,并拥有合法身份,也使得该行业投资风险更易于评估。

  根据此前的公示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分别在2010年12月末与今年1月末集中公示了24家支付企业。其中,以注册资本计,规模最大的是上海杉德公司,注册资本约2.3亿元,最小的是深圳银盛,注册资本1亿元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北京地区为6家,上海地区为10家,深圳地区为4家、天津地区,杭州地区、海南地区 、广州地区各为一家。按照业务类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依托大型B2C、C2C等网站的网关支付,如支 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二是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的线下支付,如拉卡拉;三是储值卡等预付卡服务。

  自去年末至今,央行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名单公布的消息几次落空,而今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成立也被外界解读为,监管体系的形成是支付牌照发放的一个明显信号。从去年12月起,央行陆续公示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报企业,这份名单已从最初的17家扩容到目前的32家。发放牌照之后,对于支付格局的改变不仅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内部,更重要的是深刻影响了整个电子支付行业与传统支付的竞争。当前全国第三方支付企业有300多家,其中超过99.5%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目前只占据了10%的市场,随着2010年行业新规的出台以及支付牌照的即将发放,第三方支付行业即将面临一轮洗牌,洗牌之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集中度更高,少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方支付是指基于互联网,提供线上(互联网)和线下(电话及手机)支付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户的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系列过程的一种支付交易方式。“购买者并非使用者,使用者并非最大的受益者,真正的受益者并非决策者”是第三方买单的逻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诞生是为了衔接各大银行推出的网上银行系统与电子商务,从而实现电子货币的流通,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3月开始运行的“首信易支付”。从某种意义来说,第三方支付是基于互联网参与金融服务业务的一个创新行业,因此,初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多以技术见长。第三方机构与各个主要银行之间又签订有关协议,使得第三方机构与银行可以进行某种形式的数据交换和相关信息确认。这样第三方机构就能实现在持卡人或消费者与各个银行,以及最终的收款人或者是商家之间建立一个支付的流程。

  由于政策法规滞后和社会信用缺失等原因,第三方网络支付行业较长时间处于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交叉监管的“灰色地带”。然而,这并不影响第三方支付行业蓬勃发展。如今,第三方支付不仅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且早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缴纳水电费、缴纳考试报名费等等。进入2011年,各种迹象都表明这些第三方支付巨头们迎来了扩张年。艾瑞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72万亿元,至2014年,整体市场将有望突破4万亿元大关。而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排名前五的支付宝、财付通、快钱、Chinapay、易宝支付占据近90%市场,第三方支付市场依然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相关机构初步估计,预计到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方支付已经逐渐渗入各项生产生活,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元素。

  有人说,随着中小商户的支付需求不断增加和多样化,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成为电子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从野蛮成长到有序变革,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体系、产品服务、支持服务系统出现分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将面临行业高度集中与差异化优势并存的格局,既有盈利模式也将迎来变革。

  世界充满着细分与重构,第三方支付正是细分了过去的结算系统和支付系统,重构了由金融和电子商户组合起来的崭新业态。第三方支付在中国属于一个成长性的行业,业界视为未来十年互联网业的一波机会。将于2011年建成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将实现网上银行跨行支付清算、支持新兴支付服务组织接入、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诸多功能。用户将可以通过任意一家接入二代系统的商业银行网银,将资金在各银行之间自由快捷地转入转出,真正实现资金自由流通。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将可实现各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互联互通,为网上签约、跨行网银支付、跨行账户查询等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显然,第二代支付系统将规范以及优化国内支付基础设施与环境,给国内在线支付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随着2010年行业新规的出台以及支付牌照的即将发放,第三方支付行业将面临一轮洗牌。洗牌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集中度更高,少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资金不够、实力不强的小企业,目前还有一段时间可 以获得融资,或者是一些较大的企业对小企业进行并购。

  央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大限”设在今年9月1日;接着,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于5月6日成立并接手“发牌”事宜,却一拖再拖;期间,支付宝先后与联华OK卡、农工商便利通卡、京东商城“分道扬镳”,

  第三方支付业要健康发展,有不少问题未解决。比如信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需用已经出台的监管市场准入法律法规严格管起来,没有出台的相关法规,比如说信用评估,应该尽快制定。应该出一些政策来激发,比如在税收上,可以参照软件技术先进性企业政策来支持,并且根据国家税收改革的步伐给予调整,力争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制度环境。另外,要建立与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创新。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有很多的发展道路可以探索,比如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线小额进出口贸易中的贷结汇、保险产品的网上销售业务等等。

  第三方支付的前景光明,却很快被不法分子盯上,根据媒体报道,洗钱、赌博、网络诈骗、信用卡套现……很多都跟支付企业有关,也让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人们眼中变得不安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第三方支付既有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靠收取支付手续费,即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确定一个基本的手续费率,缴给银行;然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这个费率上加上自己的毛利润,向客户收取费用。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抢占更多的客户,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不惜赔本赢得市场份额。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利润的另一重要来源—客户备付金,在6月21日公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也已被限制。《办法》明确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因此,随着行业规范的明晰与竞争加剧,第三方支付企业既有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目前仅仅停留在由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增值服务收费等讨论阶段,并未形成新的、明确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 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未发放

  第三方支付业博弈白热化 首批牌照发放或引发市场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