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的第三部门和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上,贾西津等贡献了以下几点: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问一问政府不干什么?”在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事务领域,政府规制或干预时,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政府划界,政府出手是否在界限之内?也就是说,首要的问题不是需要政府干什么,而是政府是否越界?是否在界限之内活动?如果在界限之内,再问:政府该具体干些什么,如何干。政府“不干什么”远比“干什么”重要得多,而常见的看法经常是寻求“政府该干点什么?”
徐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基层社会治理亟待改革,基本方向是恢复乡、社区自治。自古皇权不下县,现在国家权力已经侵入到县以下,最荒唐的时候国家权力直接作用到每个人的家庭,每个人的日常行动、心理。现在是一个全面退出、淡出的时候,具体的改革路径可能很复杂,基本方向是明确的,就是NGO、第三部门来填补空缺,恢复社会的基层自治,恢复和重建乡村自治和社区自治传统。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第三部门作用对于经济影响的结果不能扭曲市场收入结构。慈善组织救助贫弱非常宝贵,但是如果经过慈善救助的结果是,受助者通过“不劳而获”比那些正常通过“劳动而获”的收入更高,生活条件更好,这就扭曲了正常的市场收入结构,形成负激励。这一
王振耀(原民政部司长,北师大教授):不要把慈善者送上祭坛。对从事慈善的人士的道德期望过高,以至于从事慈善者的道德与常人一样时就会遭到指责和质疑。不捐的人比少捐的人更具有道德优越感。这是什么逻辑?第二,对最普通人的最低需求予以尊重,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一个典型的例子,高校的卫生间是否都配备卫生纸。
红丹丹负责人(制度企业家):复杂的人性,“扭曲的人性之材”。受助者不信任慈善组织;志愿者不信任慈善组织。受助者向慈善组织提出苛刻的要求。得到帮助后进一步提出帮助是应该的,施与帮助的人应该帮助受助者,这是人性的复杂性的表现。我相信这是真实的。柏林经常引用一句康德的话,“扭曲的人性之材”,人性这根朽木难以做出直的东西。这也意味着关于美好的愿望和价值,关于幸福的制度不会是彼此兼容的,由此,多元主义或交叠共识上的多元选择、多元竞争是必要的。
个人感受:合作体系、进化适应与道德幻觉。听过许多NGO的实践以后,觉得不要从道德角度去看待非营利组织、NGO、NPO、社会企业,恰当的视角是把这些组织都看作是“社会合作体系”中进化适应的产物,它们都有自己的“小生态位”,它们因需要而出现,因小生境而生存,划分它们的一些概念只是一个错误直觉:非政府……、非营利……、慈善……、社会企业,包括企业、第三部门、政府都是社会合作体系的海洋中的岛屿,它们都有自己的位置,都为社会合作体系中的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它们是进化适应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