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公司“边暴利边哭穷”背后的市场扭曲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的18家上市公司均已公布其2010年年报,这些公司全部实现了盈利,无一亏损,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58元。在我国将近2000家上市公司中,水务行业的这个收益虽不能算第一,但也称得上名列前茅,水务公司称得上收益稳定的优秀公司,值得股市投资者信赖。但是,媒体日前提供的这个事实却不是为了表扬这些水务公司,而是以此为背景来指出一个事实,这些公司收益丰厚,但公众总能听到很多水务公司在向公众“哭穷”,以此来为它们的涨价造势,而每当它们拉开喉咙“哭穷”以后,总是能够如他们所愿地得到政府批准,从而使水价又走上一个台阶。
媒体揭露的这个事实,再一次引起舆论对水务公司的批评。一面是高得炫目的利润率,是令其他行业眼红的“暴利”,另一面是不停地“哭穷”,而且理由千篇一律,成本涨了,企业亏损了。面对垄断企业涨价的要求,听证会是“逢听必涨”,普通百姓几乎毫无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样的道德批评看似有理,但其实并未点中要害。面对水务公司“边暴利边哭穷”的情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水务公司的这些暴利是怎样形成的?而它们的“哭穷”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我国各大城市的供水行业,基本上都是受城市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授予其行业垄断地位,使它们免除了其他一些竞争性行业的市场博弈,可以高枕无忧地得到稳定的收益,从而成为没有任何市场风险的暴利行业。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基于民生的需要,又需要对其进行管制,比如在水价的制定上并不是由水务公司自己说了算,而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批,甚至直接由政府进行决策,这实际上又限制了它创造更多利润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别忘了,这些水务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它们已经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一个以追逐利润为“硬道理”的市场,上市公司只有创造丰厚的利润,并且能够给投资者以丰硕的回报,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公司。同时资本市场又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市场只有那么大,资源也就那么多,每一个公司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市场上立足。但是,这些水务公司不用费“一枪一弹”就能获得稳定收益,竞争对手都被政府用行政力量清除掉了,毫无疑问,对于这些公司和他们的股东(自然也包括散户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想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公司的“哭穷”,视为一种独特的“市场营销手段”,因为这不仅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还能博取社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顺利地涨价,创造更多的收益。
这样一想,所谓的“边暴利边哭穷”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但是,正是透过这种让民众感到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扭曲。按理来说,类似于水务之类需要政府进行价格调控的行业,是不应该进入资本市场的,在政府必须抑制其价格时,实际是要求股民承担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价格控制之下出现的利益损失,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为了充分照顾投资者的利益放开价格控制,那么对整个社会民生产品价格的宏观管理无疑又会失控。显然,让这种还在政府控制之下的行业进入资本市场,只会造成市场的扭曲。类似的行业还有交通、能源、电信等领域,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绩效都不错,但这些绩效的取得基本上都是背靠着政府垄断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与资本市场的市场逻辑并不合拍。
我国资本市场一向被作为融资工具来使用,这些垄断企业之所以能上市,其目的就是在于让它们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到大把的金钱,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不合市场逻辑的因素存在,政府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但是,市场就是市场,当它把悖谬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就可发现,这样的市场怎么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