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根趋紧,天量资金却在股市沉睡


 

银根趋紧,天量资金却在股市沉睡

 

    自去年下半年银行信贷开始收紧以来,国内大量中小企业的银根顿时趋紧,小老板们难以从银行里得到信贷支持,不得不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四处奔走筹资,有的甚至开始借起高利贷。但是,在全国银根收紧的情况下,在资本市场上的IPO(新股发行)恢复以后将近两年来大量上市的企业却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多的募股资金而发愁。据统计,在2010年新股超额募集资金比例高达160.6%的同时,有2200亿元的IPO募集资金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至今还躺在这些企业的银行账户里吃着收益不菲的利息,以至于这部分收获成了不少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4月28日《东方早报》)

    央行收紧银根,是基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过多的流动性采取的正确对策,最近一年来物价的轮番上涨推动着CPI不断创出新高,直接影响到了民生,因此,央行收紧流动性有利于提高资金成本,阻截泛滥的流动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央行已经连续10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而且由于从目前来看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紧缩政策还必须持续下去。

    但是,这种“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事实上已经影响到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5月1日发布的今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表明,反映成本和资金压力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2%和18.2%,为最近两年的最高值。这一情况显示出,虽然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增长已处于适度回调过程之中,但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和资金压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经济效益有继续下滑的风险,而首当其冲承担这双重压力的,无疑是大量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色彩,企业规模小,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很强,但它们从来都不是银行信贷看重的优质客户,因此,当银行开始收紧信贷的时候,它们往往成为位于前列的压缩对象。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已经有过先例,大量中小企业在紧缩政策下无法持续经营,以至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潮,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也许是吸取了几年前的这一教训,因此,在宏观面上收紧银根的同时,国家又大力提倡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在创业板市场建立以后,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有200多家企业得以上市,其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同类市场。但是,事实上资本市场是不可能将全国所有中小企业揽入怀中的,它能吸收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由于在两年前恢复新股发行时管理层推出了所谓“市场化”的发行方略,导致这些企业不仅发行价高得离谱,而且其募集资金普遍超过投资项目实际所需。于是,一边是大量中小企业为资金紧缺而苦,另一边却是一些有幸挤过证监会审批之门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在为募股资金泛溢而不知所措,这一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图景,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着的偏误,资本市场的制度通道,正在对货币政策起着不可小看的对冲作用。证监会作为市场的制度设计者,虽然并不负责解决大量中小企业为资金紧缺所困的问题,但听任自己管理下的企业如此鲸吞社会资金并任其闲置,而且将其贴上“市场化”的标签而要将其坚持到底,这就未免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

    在银行信贷的发放过程中,银行必须对企业的融资计划进行严密的审查,资金运用要和投资项目严格对榫,这是为了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一道必备手续。但是,到了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却可以抛开公司的投资项目,任由公司和投资银行联手胡乱开价,以至募集资金远超实际需求,投资者募股资金的安全性已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事实上,这种假冒“市场化”名义的圈钱对资本市场自身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新股上市即跌破发行价的惨烈景况已经成为常态。最新的一个例子是,4月28日上市的新股庞大集团,当天就跌破发行价23.16%,创下了两年来最为“庞大”的破发纪录。当然,对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庞大集团和它的投资银行都是不必操什么心的,因为它再一次通过制度赐予的高定价发行,得到了远超投资项目的募股资金,它们正在为“上市成功”而高唱祝酒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