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轰轰烈烈,从未停歇,实际上,这是一场成本昂贵的闹剧。此话怎说?越来越多的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受教育程度与人的道德品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大学生一定比小学生有德吗?未必。接受各种教育最多的官员就一定比百姓有德吗?也未必。抄作业的不是小学生而是大学生,饭后不付费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接受了更多教育的人,只是“缺德”缺得更高雅、更有品味、更具有隐蔽性,不仅容易欺骗百姓,也容易蒙蔽选人用人的组织部门。组织部门考察选拔干部又是民意测验,又是组织审查,可谓程序严密、制度规范,但在用人公示中贴上“德才兼备”标签的人,说不定是五毒俱全的人。道德教育越来越失去其价值,除了让人学会伪装,还真不容易找到别的用处。
在这场闹剧中,最难受的要算是扮演主角的教师。政府重视、舆论配合、组织保障、经费落实、待遇到位,道德面貌未见好转,如果不是教师无能还可能是别的原因吗?教师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承担的任务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还要倍受指责,心里自然更难受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亲身感受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可以说,有怎样的感受就会有怎样的品德。老实人吃亏的感受会让人变得奸诈,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感受会让人变得恶毒,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感受会让人变得贪婪,小人得志的感受会让人变得虚伪……。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实面前,一名教师“不缺德”就算是奇迹了,还要让他承担起让人“有德”的重任实在是勉为其难。
当教育失去“育德”的功能的时候,责任自然而然落到了“法”的身上。但是,当“法”又由“缺德”的人操控的时候,道德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染色馒头”、“三聚氰胺”、“瘦肉精”就会与我们越来越近,尽管“我们是共主义的接班人”的歌声一直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