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纠结房价的涨跌


  近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某论坛上说,“对住房问题抱怨大的(家庭)肯定不到10%”,因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已达到89%,中国农村老百姓的(自有)住房率是99%”。“抱怨最大的第一是80后毕业生,第二是农民工。因为80后有冲动但没有钱,所以买不起房,而这些人正是网络主体。”

  言论一出,舆论哗然,顾会长在网上被一顿好骂。顾会长这么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为什么一边是自有住房率如此之高,排到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舆论却滔滔涌向房地产?

  其实,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贫富差距,是经济模式的改变(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如吴敬琏先生所说的垄断和腐败)。房价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在于房产成为财富分配的工具,而随着房价上涨绝大多数人被排除在外,所以有了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

  从去年开始的三轮房地产调控,表面上看是回应民意,针对高房价的举措,深层次上则是土地财政无以为继,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正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所说,“房地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不应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今年开始的房地产“去支柱化”之路,将使房地产业发展“见顶”,当然这是从一个产业的大周期上来讲的,而不是房价涨跌的概念。

  如果说,以往国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使得房地产“绑架”宏观经济说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从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上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成交量来拉动经济,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业的容量会逐年降低,可能导致相当多的房企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期饱受抨击的各地关于2011年房价调控的目标,可能就会心平气和些。不应该把目标集中在房价涨跌上,房价涨快了不健康,难道跌了就健康了吗?全面检讨货币政策、落实保障房、规范土地市场等综合手段才是长期治理的正道。

  那么在此背景下,普通消费者应该怎么应对?在我看来,刚性需求者,根据自身条件,能购买的还是应该尽早入市,长远看房价上涨的趋势是不变的。举个例子,最近刚去世的伊丽莎白·泰勒1963年拍摄《埃及艳后》时片酬100万美金,创了新高;近50年后的现在,好莱坞一线的片酬数目要逼近3000万美金了。

  那中国房价会不会下跌?当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日本房价下跌了20年,还没有见底的迹象,香港房价到现在也还没有回到1997年时的高点,而种种迹象亦表明,跌跌不休的美国楼市可能正在酝酿新一轮下跌。对投资者而言,注意风险无疑是第一位的。正如巴菲特所言,投资的第一法则是不亏本钱。

  上述建议并不矛盾。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有自住需要的刚性需求者,至少拥有一套住房还是应该的。安居才能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