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却文明梦魇
——畅游曲阜读“三孔”之二
唐正鹏
素有“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位于孔庙东侧,也是这次游程中的第二站。但凡来曲阜瞻仰孔府的人无不为孔府的大门所震撼所折服。这座大门为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正中上方为明代权臣严嵩手书的“圣府”二字,大门两侧置一对圆雕雌雄石狮,还设有下马石,单凭这象征这权力与威严的狮子,就绝非普通人家能比。大门两边悬挂一幅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据说是清朝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所书。有趣的是上联的“富”无头,下联的“章”字上下贯通。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富贵无顶”、“文章通天”之意。还有那对联中“与国咸休”、“同天并老”、“安富尊荣”、“文章道德”等词语和字眼,显示的不仅仅是书香门第、圣贤之家的风范,更展示着这个家于天下兴亡的关系,口气之大真可谓冠绝天下!
这座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目前占地达240亩,拥有厅、堂、楼、轩各种建筑463间,前面官衙有三堂六厅,六厅完全模仿古代王朝六部而设,后为孔府内宅,是中国古代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这样的规模和规格,莫说在中国,就是全世界可能也是个“唯一”了。
跨过孔府大门,过一进院落便是孔府二门,即明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李东阳题额的“圣人之门”,此门正前方有一形似牌楼的“重光门”,门正上方悬挂一块写有“恩赐重光”匾额,据说此匾为明嘉靖皇帝所赐。这道门只在孔府庆典、皇帝临幸或宣读皇帝诏书时开启,平日是不开的。重光门两侧就是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等“六厅”所在,这些厅根据各自的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典章礼仪、音乐歌舞、公文档案、地租钱粮、杂役杂务等各种事务。绕过重光门便是孔府大堂,来到大堂,但见两侧排列着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和更鼓、云牌、旗伞等正一品爵位的仪仗,以及书有“袭封衍圣公”、“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等封爵和官衔牌。可想而知,当年的“衍圣公”出行是何等的热闹,又是何等的威风!穿过大堂便是过厅,这里摆放着明代权臣严嵩坐过的所谓“阁老凳”,过厅的另一端就是“衍圣公”接见官员和处理家事的二堂和三堂。
游完孔府的“三堂六厅”,一道禁门将孔府办公区与生活区隔开,在这道禁门的西侧设置一个石槽,听导游说,孔府内宅的供水就是由此导入的,所以人们又称石槽为“石流”。过禁门便进入内宅门,此门内侧照壁上绘有一幅壁画,画面上有一只形似麒麟的怪兽,人们都称之为“贪”,因此这个照壁就是孔府里最著名的“贪壁”了。“贪壁”的对面便是拥有7间正厅的前上房,这里东西两侧各植一株十分名贵的“十里香”树,每至春夏之交,定是树缀白花千万朵,风摇柔枝阵阵香。前上房的后面是前堂楼,这里是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夫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幽而不暗,典雅恬静。前堂楼的后面便是孔令贻之子——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子77代孔德成与孙琪芳夫妇的住所,院内凿有花池,遍植石榴、十里香、牡丹等树木花卉,整个院落十分古朴别致。
过了后堂楼便是进入孔府最后一个部分——孔府后花园。因清嘉庆年间孔子的73代孙孔庆镕维修这座花园时,将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移入园内,故而又名“铁山园”。步入这座私家花园,但见园内古木参天,花草满地,厅、坛、台、屋,桥、榭、坞、泉应有尽有,人游至此,赏心悦目,妙趣横生。园中两景更令人叹为观止:一为“五柏抱槐”。一株400多年的古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槐,甚为神奇。孔庆镕作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一为画壁。据说此壁画为孔府家人所作,画面上林水之间有一条大道,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看,这条道路总是对着你的。有人说这是一条“康庄大道”,无论怎么走都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这幅壁画上得道路是一条通往圣贤的大道,只要你心胸坦荡,缘守大道,无论圣贤的境界有多高,也无论你处于何种境地,都是可以达到的,正所谓“圣与贤,训可致”。
回望孔府,眼前这座规模宏大、建构精美、仅次于明清皇宫的院落,它不仅仅是一座供后人瞻仰的古建筑,更以其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着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家族文化和文化家族的辉煌与灿烂,阐释着同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质,在中国家族文化发展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事实揭示了孔子家族延绵2500多年的奥秘。
记得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在其著作《新汉文化圈》一书中说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规范都是从家族规范中演绎改造出来的。”虽然说汪德迈先生是一位外国人,按理说对中国古代的情况未必十分清楚,但他热衷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儒家学说中,终于发现了这条规律,很有见地,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家族及其这个家族文化一旦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存、进化和发展发生某种联系,那么必将得到社会最为广大的认同,并在这个国家和那个时代的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在以后的历程中得以延续。孔子家族就是如此,不能以“历代统治阶级重视”这一唯一条件概而论之。
孔子的家族之所以两千多年连绵不断,正如不是一般的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造就一个孔子那样,从人文史观角度来看,这个家族具有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人文气质——极其深厚的家学渊源、独到有效的家教理念、正派廉洁的家风两千多年连绵不断。
孔子家学的学术思想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一学术思想,不仅给孔子的后裔留下了两大永恒性的研究主题,同时也给中国古今学者留下了两大永恒性的研究主题。孔子的家学渊源始于杏坛讲学,成于西汉武帝时孔子十二代孙孔安国的《孔子家语》。据有关文献记载:孔子死后,其子孙“即宅为庙,藏乐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其教育者当为孔氏后裔,其学者亦不超越孔氏子孙,这就是孔氏家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庙学”的滥觞。魏文帝黄初二年,“修起孔子庙”并“于庙外扩建屋宇,以居学者”,以培养孔氏家族的子弟。宋仁宗延祐年间,孔氏庙学又增颜、孟二氏子弟,孔学扩充为孔、颜、孟三氏学,拨田赐书,以资鼓励;宋哲宗元祐元年,官府再次拨款改建孔氏庙学,并正式为之设官,明文规定:“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 明洪武元年,庙学又被改为“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明万历十五年,增入曾氏学,并改铸四氏学印信。国家科考到“无孔不开榜”。 1925年,衍圣公府在“四氏学”旧址改建“阙里孔氏私立明德中学”(意取“德之不明”,“经之见度”),时年五岁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担任名誉校长,并亲题“明德学校”校牌,1947年,私立明德学校改为县立中学。1952年9月,新中国在颜庙原商会址创办了曲阜中学,次年迁至明德中学校址,1958年更名为曲阜第一中学,1986年曲阜撤县为市,学校遂定名为曲阜市第一中学。
孔子的后裔主要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以及七十子后学这些真正的孔学为主要习学内容。在七十子后学中又以《论语》和《孔子家语》最为重要,这两部书不仅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孔子人格精神,还全面阐述了为人、处世、处事的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养生——处动守静:“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处世——安贫乐道:“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治学——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进德——恭敬惠义:“有君子之德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处人——立人达人 、己欲勿施:“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识人——德才兼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交友——视、观、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忧乐——先难后获:“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在《孔子家语》中更是警语连篇、妙语连珠。诸如“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这些话语岁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却超越时空,于今仍然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启迪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孔子后裔和中国的学人。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家学在农耕社会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兴起,也有相形见拙的地方,最大的缺陷在于孔子家学仅局限在人文科学方面,严重忽视甚至鄙视自然科学。

孔子家教理念和方式独到有效,十分讲究家庭教育的场合、方式、内容和目的,事实证明,这种家教理念和方式,即便是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是无法与之比拟的。《论语.季氏》中孔子教育其子孔鲤的几句话(原文见《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很有代表性。这段孔子弟子陈亢与其子孔鲤(字伯鱼)之间的对话,说明了孔子家庭教育场合是背后教子。两次“尝独立”、“又独立”都是一个人立在院子里,孔鲤“趋庭而过”时问其“学诗乎?”“学礼乎?”的,正式通过这种方法孔子才不露自威。其方式是对事不对人。只说明行为或事情的危害,即“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然不懂诗礼的危害如此之大,自然会激起孔鲤学习的热情。其目的为教人做人。每个人身处社会首先是会说话,其次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正是孔子所言的“言”与“立”。其内容为教授能力。这种能力是什么?自然“会言”和“能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源于对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时至今日,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在对子女和学生施教的过程中,难道不应该反思反思?不应该向孔子学习吗?
正派廉洁的家风历练和塑造了孔子的后裔。游观孔府,有这几件文物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件为孔府内宅门里的“戒贪图”,壁画中有一只形似传说中的麒麟怪兽,这就是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性似饕餮,贪得无厌。这只“贪”它不仅囊括了“八仙”过海时所用器物,仍不满足,张开血盆大口,妄想一口吞掉太阳,最终落下个葬身大海的悲惨下场。孔府悬挂此图一再告诫孔家子孙为人为官必须正直清廉,不可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第二件就是孔府通廊里的两条红漆长凳。据说与明代权臣、人称“严阁老”的严嵩有关。严嵩是明代有名的大贪官,与清代的和珅相差无几,后东窗事发,明世宗下诏要治他的罪。严嵩情急之下,跑到孔府要其孙女婿——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贤去皇帝哪儿为其说清开罪。孔尚贤早知其人罪大恶极,不予接见,严嵩在此长凳上坐等多时,最后悻悻而去。后世孔家子孙便留此凳,告诫后人及其亲属要有不徇私情的高尚精神。第三件是孔府后宅前上房的对联。上联是“居家当思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则朋友有益于己”,下联为“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体现了孔府理性而又廉洁的家风。此外,还有孔子七十六、七十七代孙孔令怡、孔德成父子所作的《忍颂歌》、《惜钱歌》、《知足歌》,读之令人受益匪浅。当今社会理性地研究这种家族文化现象,吐故纳新式地借鉴和发展这种家族文化的理念和经验,对于建设学习型家庭定会有所裨益。
孔府因深厚的家学渊源而孕育出的独到有效的家教、正派清廉的家风化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孔子后人,孔府也因代有英才而显赫于世,究其理,正如曲阜状元文化博物馆大门上的那副对联: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