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按:上周二的评论课上,我曾与同学们一起阅读分析一篇当日《新京报》评论《剖腹自医”:不忍见以“祸”求“福”》,并在课后讲课上的分析贴到博客。不想我的这篇教学日志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篇评论的编辑高明勇将文章约稿过程中的编辑思考写下来传给我。对于评论教学而言,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和典型案例。我不敢私藏传享,在征求明勇兄的同意后贴到博客上与我的学生们和爱评论的朋友们分享。以此代替本来今天本来正在写作的教学日志。
少华兄:
您5月25日在搜狐博客贴出的《从个别向普遍的迅速过渡》一文,目前评论主编王爱军已将此文打印,在评论部内部张贴出来,并配发按语“谁说短稿不能出彩?请详读此文,或有启发。”
作为《“剖腹自医”:不忍见以“祸”求“福”》(5月24日见报)一文的责任编辑,看到您的分析文章,有些共鸣,交流一下。
一、为何评“剖腹自医”
“剖腹自医”,是5月23日的热点新闻,这一新闻与新京报评论的定位吻合,所以在“必评”之列,而非“可评”范畴。此不赘言。
二、如何评“剖腹自医”
但面对这个新闻,作为评论编辑,多少有些纠结,原因有二。
其一,新闻缺乏细节。类似新闻和前几年的矿难一样,并不鲜见。且此新闻给人的印象是当地作为正面新闻来报道的,突出的是地方政府的快速救治,而公众希望看到的新闻细节不多,比如吴远碧是否参加“新农合”,如果已参加,无法与“新农合”挂钩的原因何在?如果没参加,原因何在?因为流动人口的缘故,来回奔波成本太高?或,人为障碍太多,力不能及?这些从新闻中很难知晓。而对此类新闻,新京报评论的一般做法,是尽可能紧扣细节,从新闻细节中发现问题。如无细节,空泛而谈,如同“正确的废话”,意义不大。
其二,评论难有亮点。从一般评论规律看,多数评论易将“板子”打在社会救助体系上,国内诸多媒体估计多着眼于此,如此,则无甚新意。事实上,当天我约请曾颖写作此话题时,他刚刚应《华商报》之约,在专栏中撰写此评论,角度正是关注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权益。此类新闻,新京报必然要在“同题评论”中别出心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亮点选择,也是难点之一。
基于上述两个考虑,我大致有了一个判断,就是由个体命运出发,延伸到对类似新闻的梳理,写出“情怀”,写出“人情味”,写出“生命悲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点到为止。
如此判断,原因有二。
其一,差异写作。“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观点,推测其他评论都会涉及,新京报此前也多有评论,不想作为此次评论写作重点;
其二,篇幅所限。当天因广告因素,时事评论版只有半个版面,而每篇文章字数只能压缩在600字以内。)如此字数,实在无法面面俱到。
三、谁来评“剖腹自医”
大致判断明确后,就考虑作者选择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由曾颖来写,比较合适,他擅长对底层个体命运的写作。
此外,就个人而言,对一些偶发性的社会事件,我倾向于让新闻事发地的评论员来关注当地的新闻,从地缘文化、新闻背景、信息获得、乡土情缘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便利。新闻发生在重庆,曾颖生活在成都,地缘接近,他对重庆的情况也较为了解。
在与作者曾颖沟通前,两次细读新闻,并把当地几家媒体的报道比较了一下,在《重庆晨报》的新闻稿里,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一次能根治这个病,吴远碧也算因祸得福。”这句话让人心酸,悲愤,但这是吴远碧邻居的实话实说,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于是,在约稿时,就和他明确,从“因祸得福”入手,探讨一下“剖腹自医”成为热点事件的形成原因和破解之道。
记得沟通时强调了两点,一是“情怀”,二是“美文”。果然,不负所托。
兄之大作《从个别向普遍的迅速过渡》,从文本细读角度对此评论发表意见。小弟作为知情人,透露一些文本背后的信息,以作备忘。
明勇
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