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的一点感想


信念·忠诚·创新
——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的一点感想
张 晓 伟
 
一山红中国,星火燎天下。在火红的五月、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跨越千里,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的热土——井冈山考察学习,先后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和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旧址旧居,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张张陈列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座座烈士雕像,一个个激情故事,使我仿佛回到了打土壕、分田地的峥嵘岁月,听到了同仇敌忾、震耳欲聋的隆隆炮声,看到了工农武装割据、扩展红色政权的燎原之火。这次井冈之行,我不仅有感观的震憾、灵魂的洗礼,更有精神的升华、无尽的动力,这确是一次“寻根”之旅、心灵之旅、收获之旅。
感想一: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指路明灯。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灯塔。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夕,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又相继遭遇重大挫折。根据地建立之时,正值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斗争初期,外部白色势力重重包围,既有频繁的军事围剿,还有残酷的经济封锁,加之敌我兵力悬殊,武器装备落后,生存异常凶险;内部物资极其匮乏,缺粮少穿,缺医少药,每人每天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都难以为继,生活极端艰苦。面对革命潮流的低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一些信念意志薄弱者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有的脱离甚至背叛革命,全国党员由6万减少到1万多人。面对这样的情势,毛泽东以对革命光明前途坚如磐石的信念,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深刻回答了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并提出了“取得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事实也是这样,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了世界东方。
感想二:无限的忠诚是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忠诚是一个人对自身向往的事业和信仰坚信不移、奋斗不息的历程。如果说信念是内在的精神动力,忠诚则是外在的具体表现。一部井冈山革命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忠诚史。在这里,既留下了“马奕夫身堵机枪”、“肖劲塞肠冲锋”、“曾宝华全家护印”、“张平化满门英烈”、“吴月娥纵身跳崖”等千古绝唱,也演绎了毛泽东妻子杨开慧慷慨就义、朱德妻子伍若兰坚贞不屈等巾帼壮举,还涌现出了红军参谋长王尔琢等一批优秀指战员不怕牺牲等英勇事迹。据统计,在井冈山根据地牺牲的革命烈士达48000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仅15744人。面对烈士的雕像,他们的面容依旧鲜活,许多人是那样年轻,他们有家庭有亲情,有朋友有爱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就是忠诚,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由此我又想到,在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练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强大,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有无数忠诚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壮美的英雄赞歌。
感想三:科学的创新是走向辉煌的重要法宝。创新是推动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之路,铸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历史丰碑”:井冈山是我们党创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第一个源头”,并开始造就了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由此我想到,无限忠诚绝不是迷信盲从,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才是正途;创新工作也绝不是标新立异,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在“十二五”开局起步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市委办公室的一名共产党员,自己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弘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以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念之怀,按照办公室“三个一流、五个表率”的要求,坚持把忠诚坚定作为第一素质、把勤奋敬业作为第一准则、把开拓创新作为第一习惯,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净化自己、超越自己,做到时刻讲政治、顾全大局,懂规矩、严守纪律,善创新、创先争优,多奉献、和谐奋进,永葆政治本色,体现时代风貌,努力在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好光和热,以实际行动为办公室添彩、为党旗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