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DRC高端访谈■本报记者 江宜航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各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千万不能简单拷贝放大原有的产业发展方式,再搞新一轮的低端制造,否则就会站错了起跑线,错失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继5月30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的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进行了讲解之后不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再次强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重大历史机遇不容错过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处于萌芽期。我国应抓住这个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冯飞表示。
冯飞告诉记者,与前几次产业革命我国都擦肩而过不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目前中国完全有能力抓住这个百年不遇的重要战略机遇。
他说,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并不大,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冯飞告诉记者,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反思认为,实现产业复兴,解决要素成本高等难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冯飞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过程,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各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千万不能“新瓶装旧酒”,简单拷贝放大原有的产业发展方式,再搞新一轮的低端制造,否则就会站错了起跑线,错失难得的历史机遇。
他说,虽然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引进、模仿,凭借低要素成本竞争的发展方式,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驱动力和财富创造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冯飞告诉记者,与传统产业技术单一不同,新兴产业技术具有多点突破、技术不确定性强、技术创新频繁等特点。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并充分发挥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冯飞认为,新兴产业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一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频繁,技术不确定性强。以欧美国家为例,美国8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于中小企业;欧盟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型企业的两倍多。
二是新兴产业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进入瓶颈制约大。一般来说,新产业和新服务往往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突出,而在市场化初期成本较高。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的成本大概是煤电的3-4倍;电动汽车是传统石油汽车的两倍。
三是新兴企业活跃和产业链的重构,使得产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新能源汽车,不像传统汽车靠发动机、变速箱等配套体系,而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的配套体系出现,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
四是新兴产业的体制碰撞大于传统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生物医药亟待改进药品审批制度和定价制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亟待形成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和环境税费改革等等。
“新兴产业所具有的上述特征,恰恰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为活跃的特点,这决定了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将发挥着特殊的重大作用。”冯飞建议,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进一步突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并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经济时报电子版:http://www.cet.com.cn/20110614/a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