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应对气候变化态度各异


欧美中:应对气候变化态度各异

2011年6月17日/董秀成

 

    长期以来,欧盟将自己看成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袖。自1980年国际组织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断进行持续研究。1992年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并在1997年签订了以量化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京都议定书》。在整个气候变化推进过程中,欧盟始终扮演主要角色,负责起草、推动和旅行《京都议定书》,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概念,这是欧盟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指出了全球气候变化控制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指明了根本方向。欧洲人之所以如此孜孜不倦的倡导气候变化问题,其背后真正隐含的意义是“重新取得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从历史经验分析,技术水平、产业链、话语权和市场是一个国家称霸世界经济舞台的关键因素,而欧盟在上述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欧盟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链方面在世界处于领先,尤其是在风电、核电等产业和技术领域占有优势;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开展时间最早,研究投入大,成果丰厚,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在世界气候变化谈判方面具有庞大的话语权;在市场方面,欧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和机制。

    对于美国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欧盟,长期以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一直受到国内各种势力的影响,始终无法取得共识,因此态度十分暧昧。即使奥巴马上台以后,曾经信誓旦旦地试图挑战欧盟的地位,但从目前来看,美国还无法占据明显优势,何况美国各种政治势力在短期内形成普遍共识将相当困难。美国要想扭转低碳经济的颓势,看来还是任重道远。这一点或许对中国有利,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得不到这个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的美国认可,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就将大打折扣,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筹码。

    中国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如果没有中国的配合,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毫无价值。中国目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一定时间来缓冲,因此坚持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坚持“普遍但有区别的义务”仍然存在国际空间。但从长远来看,美国改变态度是必然趋势,中国也最终难以“逃避”责任,因此目前必须未雨绸缪: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大国作用,努力制定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承担减排义务;积极培育国内低碳市场,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和机制,逐渐走向或主导未来的国际或区域性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