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有一款应用软件,会说话的汤姆猫(talking tom),它在app store里是个很火的游戏,玩法很简单,玩家说一句话,tom会用很滑稽的声音重复你刚才录入的话,再加上一些搞笑的动作,实在是好玩至极。
当然我认为这款游戏热卖的原因,除去汤姆猫绝对可爱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人们总喜欢有人认同、重复、认可、落实自己的话。即便是完全的复制,但能从一个不同的声音之中说出,也不禁增强了话语的认同感。
中国内地媒体在党的关怀下成长,成长起来之后也时刻不忘关怀党,所以媒体在缺乏态度和深度的前提下,不断的重复党的声音,逐渐成了合格的会说话的汤姆猫,因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渴望从海外的媒体中获取更多中国的真实现状。但是限于中国目前的英文水平及其长城防火墙的保卫,我们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第一手的国外媒体内容,我们对于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主要通过《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的摘录。因而可以说,这两份报纸对于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如何评价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消息》最初是党内使用,也即翻译官把外国报道翻译成中文供党内参考,这个时候的翻译我相信必然是十分精准,毛泽东曾经说过“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这是皇帝要求《参考消息》为干部们提供参考消息,圣旨不可违,所以最初的《参考消息》,内容应该是十分客观的。1985年,《参考消息》对人民群众开放,这个曾经的干部专用报纸进入了百姓之家,当然,它的内容也都经过了和谐化的处理,报道越来越和谐,甚至逐渐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报道是:外国媒体的文章都在对中国表达支持,或者不反对的态度。所以在微博经常看到有人感叹“如今的老外也越来越和谐了”。《环球时报》更是如此,放眼望去,河蟹遍野,我们更是几乎找不到在原则上与我们不一致的价值体系。
所以问题就出来了,究竟是我们的声音已经与世界的声音一致了,还是我们的眼睛被蒙蔽了?经过查阅资料,我渐渐的感觉到,曾经犀利真实的许多摘录外媒的媒体,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会说话的汤姆猫,完全按照主人的意思在办差,成了有选择的摘录外文,然后断章取义,最后做出和谐翻译的talking tom。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展江先生在接受腾讯专访时,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环球时报》中文版在国际摩擦报道中或断章取义、或歪曲原意、表现出过于强大的民族主义等恶劣做法。并希望中国媒体在国际事务的报道中同样要严格遵守客观、公正追求真相的职业底线。以下摘录展江先生的讲话实录:“我刚才还看了一篇文章,《环球时报》又有一篇关于中国和印度媒体的文章,他对双方都有批评,但是我看了原文,他又曲解了别人的意思,一个是断章取义,一个是把别人的词汇改变。现在国内翻译和编译的文章很多,会做一些技术处理,这种处理有时候出于政治原因,有时候出于商业原因,这种政治和商业对媒体的不好影响在国内也存在,但是在国际报道中尤其要消除,比如刚才我讲的关于印度这篇文章,讲到了民主问题,但是他把民主这样的字眼都去掉了。我觉得国际事务报道要消除人为的障碍,包括消除一些故意的曲解,因为我发现有一些媒体是故意歪曲别人的信息,这一点非常恶劣。”
从展教授的分析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声称援引外文的环球时报,也处处避讳着敏感词汇,甚至连“民主”这样的我国宪法里都包括的词语,都成了被他们和谐掉的词汇。试问这样的环球时报和我们看的国内报纸还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参考消息还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参考?除去变换嗓音和节奏之外,它们发出的内容竟然是惊人的一致。那么难道所有的媒体都要变成官方的喉舌?所有的新闻都是talking tom发出的吱吱呀呀的模仿?一旦媒体丧失了态度和深度,那么它也就丧失了生命。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官僚作风在作祟,一旦官僚控制媒体,那么媒体就是清一色的talking tom,如果官僚能够给媒体足够的自由,那么新闻必然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说新闻好,应该具体到人,而不是说哪个机构,机构是个虚的东西,还是靠人才能写出来好的思想。当然这个人是属于机构的,但是他并不能受到机构官僚的过于多的限制,比如南方周末,说它好,就是因为有江艺平、向熹、长平、笑蜀、鄢烈山、陈明洋、何雪峰、李铁等一批又一批十分有思想的媒体人的存在,而我们也需要更多诸如此类的媒体人。
话说回来,其实媒体开放,让媒体客观真实的摘录国外报道,并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不会像某些人担心的那样造成危害社会稳定的局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如果一味的封锁新闻,一味的控制媒体,一味的在19点把所有频道切换成新闻联播,那么不仅做不到成功洗脑,观众们更有可能把电视关掉自己去玩会说话的汤姆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