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汪丁丁教授之邀,五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来到东北财经大学行为和社会演化跨学科研究中心,参加“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奥地利学派”学术研讨会,期间见到许多新老朋友,莫志宏、朱海就等一并前往,还见到黄凯南、张明勇、谢志刚、金自宁、鲍勤、黄华侨、马英举诸君。本文是与汪丁丁教授散步聊天和会议中与朋友们讨论中的偶得,算一个小小的总结。会后,丁丁老师感谢我把(古典)自由主义的呼吁带到了东北。
又,刚瞟一眼CCTV的节目,发现极具煽动性地以富人/穷人标签说事的一幕,作此文以正视听。
缺少理性的沉思和反省的社会往往是一个容易发生革命翻烧饼的社会。在贫穷问题上缺少理性的沉思和反思的典型表达就是划分穷人富人。我知道,这一论点的提出立即会遭到所谓“草鞋右”的指责。我不承认这样的批评是学术评判,也不认为这样的评论是有解释力的评判。首先我将阐述为什么划分穷人富人是一种挑唆犯罪的行为,然后简单回答“草鞋右”的指责为什么站不住脚。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反对一般的经济社会统计以描述收入分布,如计算基尼系数,其中必然有一个按照收入高低的分组统计。这样的统计自然涉及到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或者大致称为穷人或富人。本文也不是反对扶贫和对于贫穷人群的慈善帮助。同样,本人也不是为那些通过不正义的方式攫取财富的人尤其是通过依靠公权力、以行政垄断和直接的行政权力为工具获取财富的行径辩护,毫无疑问,本文恰恰是为了揭露这样的不齿行径,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是预先的一个说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本文反对穷人/富人划分,乃是那种浪漫主义革命鼓吹者为了蛊惑民众,吸引关注,为挑唆者自己积蓄支持力量,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篡权行为。不管挑唆者是出于道德热忱,出于无知,还是深谙大众心理故意挑唆,结果都是一样,误导大众,不分正义与非正义,直接以收入分布结果为依据贴标签,划分敌我,唆使暴力冲突,以此趁机实行革命的翻烧饼。
挑唆者简单地从收入分布结果划分两种人,就像下围棋认子,的确很简单,一种白子一种黑子。然后生硬地为白子贴上敌人、反动派、历史的阻碍者,非正义的标签;给黑子贴上先进阶级、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正义的标签,极为肤浅、庸俗,甚至邪恶。至谬之处在于,没有从财富的历史来源理解正义。一个诺齐克式的简单思想试验,一个10000人的国家,每个人的财富都是10000元,完全平均的起点。这个国家某个有演唱天资的人举行一场演唱会,这个国家多半人都去欣赏那场演唱会,比如说7000人去看了演唱会,门票平均价格400元,这意味着那个有演唱天资的人一个晚上的毛收入是280万。第二天,原有的平均收入分布格局打乱了,2999人的收入都是1万元;看演唱会的那70000人每个人的收入变成了9600元;天资演唱明星的收入281万。如果有税收调整,巨大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这个过程中,富人一夜之间出现了,相对于281万的财富的歌星,收入为9600元的人都是穷人了。造成这一格局的不是别人,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自愿行为的结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以富人、穷人划分,并贴上正义和非正义的标签,不是自打耳光吗?是谁在改变收入分布结构?是人们的自愿选择。我们不承认罗尔斯的先天资质的集体资产说,因而认为歌星的财富获得是正义的。同样,下述八类的财富获得和持有是正义的。
上述的思想试验旨在说明,如果财富来源正当,是共同体内无数个体自愿交易呈现出来的结果,有差距的收入分布没有任何指责的余地,都是正义的。同时,也表明,任何模式化分配(如前述的完全平均分配,类似共产主义理想),都将被自愿交易行为打乱。诺齐克称为“自由打乱模式”。由此可见,一个社会不能秉持任何理由建立一种模式化的分配。比如常见的“按……分配”,都是一种模式化分配原则。
其实,正义的财富来源不限于先天禀赋或资质,还有许多同样正义的财富获得途径:
第二:偶得,如买彩票中大奖了;地里翻出一块金子。
第三:居住地,如生活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般收入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第四:继承,如所谓富二代(继承不限于富二代情形)。这里需要说明,第一代的财富来源于正义途径,继承财产才是正义的。如果第一代是不正义获取的财富,那么需要采取矫正措施。如果有证据一一查明,则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矫正;如果是普遍性的行为,比如改革改革开放之初的“官倒”,那么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通过征收重税的方式矫正。如果由于时间久远,无可信证据证明其非正义来源,那么我们的办法是立即中止那种不正义方式获取财富的行径,典型的如腐败和行政垄断,同时也非常重要的是,宽容。历史循环如果没有宽容就容易进入死结,永无出路,如前述的革命翻烧饼。
第五:辛勤努力,勤劳致富。
第六:企业家才能所得。(可以归于第一种情形)
第七:婚姻(一个很难单独成立的理由)
第八:以上各种不同的情形的组合。以及其他。
如果贫富差距是因为以上原因导致的,予以贴标签、道德谴责、甚至挑唆对立闹革命,都是犯罪行为。本文的意图旨在提醒那些简单从结果观察,不经思考就被挑唆成功的人们,擦亮你们的眼睛。简单地极具误导性的从穷人富人的粗俗划分看问题,还是从财富持有之正义与否的角度看问题,决定着一个躁动不安的转型国家的未来走向,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基本制度结构。
我们可以设想那些曾经以不正义的方式获取了巨额财富的人和正在以不正义的方式获取财富的人,他们如何反应?把仇恨引向那些以正义的方式获取了财富的人;隐匿财富;转移财富。这就呈现复杂的局面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那些曾以正义的方式和正在以正义的方式获取巨额财富的人如何反应?最大的感受是冤屈。接着的反应是减少企业家行动,减少投资,转移投资,转移财产,隐匿财产。他们的反应对社会整体的损失最大的是减少和抑制那个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和其他天资的发挥。
更大的危害还在后头,不知就里的大众,不正义获取财富的伪善者,积极呼吁国家干预,呼吁大规模的公共行动和公共工程,藉此弱化仇恨,转移视线,漂白不义之财。这时,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都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和浪漫主义的福利社会项目欢呼和喝彩。其实这哪里是在通往幸福呢?分明是在掩饰、粉饰、漂白,更复杂的是,就是那些来源正义的富人们,也倾向于愿意支持大规模的福利工程,以缓解那些不明就里受到挑唆的广大人民的怒火和委屈。
“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问题总是以复杂的方式呈现,解决办法,也没有纯洁简单的方案。哈耶克告诫我们“社会正义的幻像”,唯有从“持有的正义”,而不是所谓的分配正义,才能恰当地理解收入分布现象,才能洞察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由此提出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方案才不会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