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或将杀出重围


  “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目标以来,经历了时间的积淀和政策的初步尝试,曾经的质疑甚至诋毁正在逐渐被化解,如今的保障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中央到地方,从计划到落实,保障房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求生之路”。

  扼杀资金拦路虎

  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公众质疑的资金问题像个魔咒一样一直困扰着保障房建设。1.3万亿至1.4万亿的年度资金投入,无论是来自社会机构还是各级政府,其投资大、回报期长、利润薄的特点都是保障房融资的“拦路虎”。失去了原动力的保障房建设,急需在资金上杀出一条血路。险资的投入也好,高息借贷也罢,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才能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后续支持,保障房计划才能“掷地有声”。

  建立健全“台账制”

  为保证保障房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完成,住建部通过下派巡查员和建立“台账制”的方式形成对各地保障房建设进度的监督。及时、适度公开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套数、建筑面积、投资规模、工程建筑进度等,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谎报政绩,保证项目按时按量完成,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保障房项目在阳光下进行,形成中央与公众对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监督。“台账制”的建立健全,将是保障房建设探索的一大进步。

  突破开工与质量瓶颈

  就目前来说,各地保障房开工率距住建部要求的10月底前全部开工还有很大的距离,开工率较高的也不过是浙江省的33.2%。在各地方目标层面上,河北省放出积极信号,在全国率先提出确保6月底前保障房开工率达到80%以上、8月底前全部开工的目标。各地正在加强对保障房开工的实时监控,敦促保障房建设有一个好的开始,是保障房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前提基础。

  保障房在本质上就应该杜绝“楼脆脆”、“楼歪歪”、“楼仰仰”,因此保障房质量问题不容小视。近日,广西省住建厅对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4家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并在一年内不允许其企业和相关领导人在广西境内参加保障性住房工程投标、承接新的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大规模排查,加强对保障房的建筑质量监管和处罚力度,能够有效监督偷工减料的开发商,保证保障房得到切实的“保障落实”。

  曾经困难重重的保障房建设,而今在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时正在努力击破各个阻碍,探索必然会经历一个尝试的过程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希望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地方,拨开云雾杀出重围之后,前方会是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