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卖场(商场)与百货业的形成——现代商业业态的发展阶段与趋势(二)


城市卖场(商场)与百货业的形成

——现代商业业态的发展阶段与趋势(二)

城市大型化造就了商业繁荣,繁华的商业街造就了鳞次栉比的城市繁华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矗立起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商业体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里的商业设施发生这种体态上的变化基本上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条件与因素刺激,只要城市文明发生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即可促其发生。

在漫长的古代,简易的沿街门市虽然能造就风格迥异的商业店铺或商业名号(也就是我们今天用烂了的所谓商业品牌),但这种格局太小的,建立在个体经营基础上的个体集群方式对于商业区域的火红并不十分有利。当名号要靠规模和商业功能互补来充实时,个体商业店铺的各自为政的格局反倒成了障碍。

在个体经营中,正确的商业选择和商业精神的执着有利于富有竞争优势的个体成功地成为突出的致富者,他们具有向更加有利于自己扩大生存空间的方向发展自己的意志与商业主张。多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以及集结经营力量明显有利时,这些成功的经营者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使得商业业态被集结到一些具有统一意志的经营体中去完成自身结构,以便迎来更加可靠和明晰的商业利润。

成功商人们开始在城区中圈地盖房并开展多种、多体和混业经营业态,他们将城郊的卖场贸易形式搬到了城区里,搬到了城市中本已是商业区的区间。他们在城市商业区里经营其商业大卖场,为了适应城市商业区中原有的比较规整的商业店铺样式而不得不将城中卖场盖成了今天城市商场的雏形。至此,城市商场的商业业态就此诞生,大卖场终于搬到了城中,大卖场终于被建筑化了,大卖场终于与城中的商业体走到了同一个躯体的里面,将其混合取名为“商场”(即城中商业与城郊卖场的混血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对此,我们不得不感谢语义学与人类的语言魅力,它的直白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社会结构上的原理其实是那样明摆着的直露与朴实无华。

在城中的商业区建起了卖场,当然就得遵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原则。卖场搬到了城里就不能再延续它在城外时的邋遢与简陋,而城区化了的卖场就必须的遵守城市商业区的规则,不然这新建的城市新商业体将必然面临商业品质上的近距离落差和购买者消费流惯性的摒弃。当然,大卖便宜货是进城卖场的一条出路,但这种出路实际上被城郊之间的地租差所阻遏,更被近距离的同类商品的老渠道供应链所遏制,大幅度压低价格的长期竞争将不可维持,这种城中的简陋大卖场的必然死亡不会延挨得太久。

商场自诞生之初就采用城中商业中心的建造理念,事实上,城市中的大卖场都是大商家所缔造与经营的。他们更具投资能力和经营规模以及老渠道的供应链优势,他们很容易意识到把商场做成周边商业区的核心地标的重要性与持续性。城市大型商场的继续扩大与繁华化有助于其自身的商业中心效应的形成,尝到甜头的经营者会不遗余力地坚持这一龙头地位,直至形成区域商业核心才能使这一态势稳定下来。

渗透式扩张的商场业态主要表现为对原有经营品类的顺序扩张态势,这往往会形成行业性经营龙头的商业中心地位;多业态的商场业态主要表现为对物业周边的商业态势的熟悉与把握上,它将商品销售的商业终端与服务终端结合在同一个商业体中,形成一个混业经营的整体经营业态。它还将产生混业经营对内外环境的互补效应,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近距离商业辐射作用的区域中心商业体。

在这些趋势下,更为成功的城市商业体的竞争形态开始出现,它们就是商场物业的投资者,它们不经营或不主要经营自己商场里的商品与服务,但却能看清这些行业对怎样的商场具有需求。这种投资者的行为更多的是成功的商场经营者的扩展性追求,它们利用成功的商场经营经验,在不扩大也不需再扩大自己现有的经营产业的情况下能够转化一部分资财去应对城市地租的持续上升确实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当然,掌握城市地租权的阶层也具有这种能力,但不具有这种盈利预期的把握性。它们在提供合作或尔虞我诈(这个群体往往好这一口)之后就会成为这类投资者。

城市大商场以及形态上升之后的大型商业中心成为古代至近代城市中的最为崇高的建筑、商业、繁华与荣耀的代名词,商场业态取代古代的沿街门市而成为城市商业的地标与核心。

商场破天荒地将商户集中在同一个屋檐底下,在同一个空间里经营着各自迥异又相互补充的商品与服务。商场创造了不同商家在统一规范的管理下各自经营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时的商业环境与条件,其中最为正面的条件就是商业中心区的优势地位、扎堆效应和互补效应以及这些效应所造成的商业购买流的汇聚效应。这都有利于商家增进自己的销售与盈利。商家很快会发现在保留原有老字号店铺的前提下,进入城市商业核心的商场只会有利于自己扩大市场影响,开启更加知名的商业窗口和扩大经营规模与效益,这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动显然还能增加自己和家族的体面,这何乐而不为呢?商场设施大行其道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了。

只是到了近代,商场才真正取代了沿街门市为主体的城市商业业态的根本原因就是贸易的发达程度在古代一直就没有真正突破瓶颈,而发展出自己的辉煌。所以我们至今仍能看到一些古镇上那些店铺林立,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景象。沿街商业门市一直到了近代也都保持了城市商业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大型商场的真正大行其道的历史时机来自于近代商业的兴起与全球贸易强有力的支撑时代的到来。

当商场成为城市批零差的中心,当商业贸易需要依托大型商场的商业形象与信用时,商业设施的大型化与内外分工的精细化才开始了自己的体量、经营规模与内外功能上的真正的发育史。大型商场出现在全球各大城市的中心区域标志着全球商业贸易时代的繁荣,矗立在大型城市的核心区位上的大型商场成为近现代全球资本主义文明的标志,它标志着全球城市的商业紧跟全球贸易的步伐替全球工业与大生产运动高奏起响彻云霄的凯歌。越来越大的商场遍布全球,遍布各大城市的核心区间,遍布近现代每一个活过的人的脑海与幸福记忆里。商场几乎成了近现代最为光鲜的标识,它引领人们去往需求与想象力被满足之后所升入的天堂。

商场与沿街门市的区别就在于:“把门市开大,开成综合性商店”与“把卖场搬到城里去”几乎都是同时期,同目的的不同尝试。显然,这些尝试的的唯一障碍就是必须得突破投入巨大的门槛,而且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的双重增加的突增门槛,对于单纯扩大经营场所的自营商场特别如此。

革命就往往发生在前进的障碍之中。投资的扩大与经营面积的扩大带来了经营范围、品种与数量的增大。让商家自己进场以摊位或柜台为单位的城中商场缓解了城市商场的流动投入障碍。扩大沿街门市为城市商场的障碍就变得只剩下固定投入部分而被大幅缓解了。同样的进步事态也发生在自营商场里,只不过它的发生机制与领域不同罢了。自营商场将批零差经营机制引入商场的经营机制中,批发中心对各个商场,区域库房对商场柜台的流动性安排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商场的流动投入规模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单纯的固定资产投入的好处同样光顾经扩大化的自营商场,而它们参与批零经营的业态使它们比只经营设施出租业的城市卖场赚得更多。

空前的批发零售业机制的诞生支撑了城市自营商场,10%/周转次以上的经营利润与30%/周转年以上的经营利润迅速滚动着商场的收益。自营商场益发自信,城市卖场在上世纪初的岁月里就已退隐到了城市的角落,并沦为商业世界的支流——贫民生活购买的主市场和城市商业的补充。商场渐渐成了商业流通终端的主流,商场增进了自身的声誉与商业信用,商场利用这蒸蒸日上的荣耀扩大了批零差的同时,又创举性地扩大了厂家或上游供货人滞留货物在商场里的数量。商场真正成了现代商业的代言人,商场与批零机制取代沿街门市与个体经营方式而成就了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愈来愈大的盈利日丰的现代商业业态,商场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商场由此而变身为自身终极形态——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把近现代的消费品制造业和从事物资周转的物流流通业的经营成果一网打尽,百货公司自营批发零售业令上游的批发商相形见绌。金融业这有史以来就一直沿用着“有奶就是娘”的行业积习,至此,金融业几乎堕落为现代百货业卑贱的侍女,供城市中心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及其各种名头的百货业巨头纳入怀中享用。社会利润的源流几乎全都汇入了以百货大楼为原点的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商场的商业业态应运而生并成为时代商业的主流。

商场的大面积扩张史使全世界都享有了现代文明,人类由此而真正进入了商业社会。商业习俗几乎扩展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每一颗人心的深处,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以商业为标识的几乎单一属性的时代与社会里。商场的全球普及化所导致的商业社会化是另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但这不是本文所研究的主题。

商场的形成史必然经历从简易拼凑的集中门市到具有复杂功能、形象与专业分类的一体化形态的过程变化。商场所走的零售路线一直被坚持到了近代向现代过渡的时代,而这些日益不稳定因素正是使商场从简单走向复杂的主要动力,并使得商场裹挟这大型百货公司而最终淘汰了自己,而走向专业与功能分类的大型超级市场与富含现代ShoppingMall气息的城市核心商业区。

请续读《大型分类超级市场与商场化专业市场的形成——现代商业业态的发展阶段与趋势(三)》商业业态起源与第一业态形式——现代商业业态的发展阶段与趋势(一)

 

老夏

2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