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从一篇获奖文章说开去


  2001年9月27日,工人日报7版班组天地专刊刊发了我写的《(肩)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学学业务练练技术;(主)襄樊工务段“21世纪育才工程”显神采》一文。该文刊发时,刊发稿和原稿比较,肩题没有改动,主标题改动了个别字。导语部分没有改动,结构方面有所删减外,其他部分保持了原样。该文发表后,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反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位编辑专门打电话来要求采访。由于当时正值提速关键时期,段领导委婉地谢绝了他们的采访。该文后获郑州铁路局第三届火车头新闻奖三等奖。

      笔者以为,这篇文章能够发表并获奖,一是与编辑老师的慧眼有关;二来也是自己辛勤耕耘的结果,“出奇”才能制胜,就是最好的注脚。我采写这篇文章时,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一世纪,又值全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时期,列车提速也给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时候,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包括联合国对“文盲”的新定义等资料,但究竟从何处下笔呢?我仍在思考着。直到8月下旬的一天,我在桥梁领工区采访时,听支部书记巩汉朝说他们支部正在实施党员“三年技能达标规划”,与襄樊市一个电脑公司联合开办了党员电脑学习班。后来,段长刘君谊在一次交班会上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加快工务段信息化建设,依靠科技兴段;二是加强职工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此刻,新闻敏感性告诉我有文章可做。于是,我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对收集的有关我段电脑培训、技术业务比武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最终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在“21世纪育人工程显神采”上,用描写式导语开头,将新闻的背景放在科技兴段的大环境上来写,“……因目前机械化养路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情况下以人工操作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工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这样的交代,能很好地说明“21世纪育人工程”的深刻内涵,使之与文章的导语、主题、结构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从而才能吸引读者。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的成功,其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三:

       其一是“标题新颖”。新闻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闻的“浓缩体”。精彩的新闻标题应该是: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多变,有血有肉,善于煽情,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制作的标题含糊不清、语言俗套、形式呆板。一写火灾就是,就是“大水无情人有情”、“洪水无情人有情”。一写安全生产,就是“某某段安全生产创佳绩”、“某某单位实现安全生产多少多少天”等等,这样的标题让受众看了味如嚼蜡,平淡无味。该文我注意在标题上作文章,注意从古典诗词、歌曲和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注意多用动词,制作的标题才受到编辑的欢迎。如我制作的“(肩)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学学业务练练技术;(主)襄樊工务段‘21世纪育才工程’显神采”,肩题就是听了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的歌词后参考制作成的。这篇文章先后在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原铁道报等报台刊载转载后,除了主标题改动个别字外,肩题几乎都未改动。由此可见,好的标题是通往成功的第一关口,也是吸引编辑的重要一招。

      其二是“导语诱人”。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者最新鲜的事实加以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古人所谓“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就是这个意思。导语写的是否精彩与活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兴趣。如果新闻导语缺乏磁力,变成了标题的重复,用概念性的语言“车轱辘”话,就会让受众看了半天也“如坠云雾”,不见“干货”,因为上稿率的关键取决于编辑,你写的文章吸引不了编辑,那也就吸引不了读者。因此,导语制作吸引人的关键就是引人入胜。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写的新闻导语可资借鉴,她的描写式导语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写的很多消息和通讯的导语都是采用描写式导语,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在此文中,我的导语是这样制作的:“在襄樊工务段桥梁领工区支部书记巩汉朝的办公室里,刚刚脱下工装的大桥一班、二班的5名年轻职工正围坐在一台电脑旁饶有兴致学习着电脑。您看到的这个场面,只是该段实施的新世纪‘育才工程’的一个缩影”。这则导语和标题一样受到了编辑老师的首肯。工人日报在采用时,几乎没有改动。由此可见,好的导语是吸引编辑的“通行证”,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所言:“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其所言不虚。用心在新闻导语上大作文章不失为成功一招。

      其三是“结尾鲜明”。结尾是消息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消息应有一个好的结尾,以增加消息的传播效应。笔者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是采用了一种“点化主题、展示前景”的形式,“如今,职工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学习科技,立志不当二十一世纪‘文盲’之风,已吹遍该段每个角落。”这样的结尾使整篇文章有了一个完整性,既点明了主题,又展示了前景,前后相互照应,首尾连成一体。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尾,或不采用这样的结尾,就有可能是该文逊色不少。

      以上是笔者对这篇文章写作特点的一点总结,对错与否,值得商榷。但我始终认为任何经验都是知识的积累,都是心血和汗水的凝聚,都需要耐心、恒心、诚心与信心。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本文曾刊于《新闻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