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红河学院女生跳楼事件④如何避免极端事件


 据有关媒体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仅上半年已有近50人选择用各种方式结束生命,如夏花之灿烂的大学生在风华正茂、充满憧憬的年纪选择了自尽,这不禁让人惋惜不已。红河学院的学生朱某跳楼身亡,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人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极端事件的再次发生。
  
没能打开的心结
    很多老师和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朱某最后做出这个决定,是多种压力的集中爆发,不仅是因为其中某个小环节。  
    据专家介绍,从人所面临的困境看,选择自杀者通常是在多重困境下无法自我解脱,才最终选择肉体的消亡,以消亡肉体的方式来寻求精神的解脱。
    在采访中,朱某的同学和老师都介绍了关于她的很多情况,至于她最后为何选择这样的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某生前确实面临很多困境。
    她的一位要好的朋友说,朱某平时不爱说话,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她有什么心事,对家人也不说,所以很多压力都是她自己一个人承担。大学4年,朱某除了一两个可以说话的女性好友,几乎很少和任何人来往,甚至她的母亲也从来不知道女儿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在作弊受处分后,朱某比以前更沉默更消极了。毕业这一年,同学们都忙于考教师资格证,朱某却选择了缺考,并到校外喝酒消愁。据她的同学介绍,最后这一学期,朱某的手机时常关机,不再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同学和老师的关心,也无法打开她的心结。

    
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一个社会人,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心理、情绪、思想与不同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理解、把握有关。朱某的情况虽然特殊,但是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甚至与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压力都无法分开。
  朱某和其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也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上大学之前,学生惟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应对各种事件,这些原本应该属于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被学习给掩盖了。
    而到大学后,学校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原本被学习安排得满满的生活有了一些新的空间,这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大学生最大的压力,应该还是就业的压力。”采访中,说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多老师这样说。这种就业压力让很多大学生都感到很焦虑。显然,朱某也会受到这种就业压力的影响。
  自从大学扩招后,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这种社会压力无疑也是对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一种考验。

亟待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
  “时代特征决定的思维方式的相对性以及年轻的经历,是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采访中,我们特意找到了心理辅导专家尹剑秋老师,他对现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压力进行了分析。
    尹剑秋介绍:“大一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对学校的适应较差,大二时学习压力可能会较大,大三就基本适应了,暂时无什么压力,大四则要面临就业,就业压力会较大。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较大,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由于经历的局限性和有限的承受力,对社会的判断、评价只有相对性的观念,一旦失恋、就业受挫,就什么意义都找不到了,往往会把某一件事情放得很大,在冲动之时易走极端。”
  “大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当代青少年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再次对应试教育,也对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尹剑秋说,要塑造强健的人格,就要从小重视健康人格的教育,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会自我调适,同时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相互沟通。对像朱某这样有特殊性的同学,要进行跟踪,给予心理援助,帮助他们缓解不良情绪。 
    尹剑秋说,红河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专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但是因为个体差异,不能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通常是这些极少数的个体易出现问题,因此,学校亟待加强和完善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疏导。

         
如何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全国高校都频频发生自杀事件,很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如何避免类似极端事件的再次发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说,学生自杀这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避免这样的极端事件。
    尹剑秋说,要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才能避免类似极端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健全人格的培养,就需要健全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在孩子心理留下较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塑造起着极大作用。其次、学校教育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只有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找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形成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社会环境的整体价值取向也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价值方面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也考验着学生的鉴别和分辨能力,只有倡导积极的价值观,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能勇敢面对挫折,才有可能避免类似极端事件的再次发生。”尹剑秋说。

 

■相关评论
勇于承担 珍爱生命 
     23岁,对于一个女孩子而言,正是人生中的花季,但是朱某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采访完这一新闻事件后,笔者能隐约猜测到死者生前的那种状态,不仅大学生活过得不是很快乐,在毕业前努力获得的公务员面试机会也因为拿不到学位证而泡汤。
    虽然我们不知道导致其跳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但是可以从其面临的问题看出,朱某是在人生面临困境而无法走出困境的状态下才做出这样选择的。 现如今,各个领域都不断出现自杀现象,有企业员工、在校学生,还有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员。从这些人所面临的问题看,主要有工作压力无法排解、感情纠葛无法理清、就业无望等类型。虽然他们的遭遇不同,但他们都是因走不出困境而选择了极端方式。
    通过朱某的同学和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朱某在4年的大学生活里,很不爱讲话,也很少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心情,尤其是在作弊被处分后压力更大。每天在压力较大的状态下生活,心里承受力自然很弱,在知道自己拿不到学位证后,朱某几乎想放弃学业和最后的论文答辩,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才最终得以毕业。
    就朱某所面临的困境看,其实也没到无法解决的地步。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说,拿不到学位证和失去公务员面试的机会不至于绝望。拿不到学位证还可以继续考研,而且现在找工作更多靠的是能力,没有学位证影响也不大,不至于把人生的道路就限制在这么小的范围。其次,即便失去公务员面试机会也不代表就没有别的出路,因为人生的选择还是可以很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换个思路,勇于尝试,以积极的行动不断付出,也许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此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很多,尤其是对那些正在陷入困境中的大学毕业生的启示也许更加明显而直接。因为他们也许会有遇到类似的挫折,在挫折面前如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看未来,这也是当代多大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难免会犯些错误,关键是如何意识到这些错误并解决它。通过朱某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面临人生困难时该如何寻求解决之道。
    笔者认为,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勇于承担,只有在经历一次次的磨难后,生命才会更加坚强。其次,应该对生命充满一种敬畏,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在风吹雨打后迎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