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钢市危情:整个链条恐现恶性循环


 文/王京
 
“伟大的产量、平淡的市场、微薄的利润”。短期内,跌无可跌就要涨。“我的钢铁”网首席分析师贾良群日前在内部交流会上直言透露。
 
近期钢市的高位盘整让商家们日子过的艰难。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顾问黄年生对此告诉本报记者,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钢材出厂价严重倒挂市场,使得钢贸商无钱可赚;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仅让钢贸商手头变得拮据,还提高了融资成本使得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钱荒”及市场需求的减弱,又使得钢贸商拒绝从钢厂采购钢材。
 
他认为,钢铁产业链中这种危情四起,随着时间的转移,矛盾的焦点已逐步转向钢厂并引发了钢材库存急剧上升,资金链变的紧绷起来。不难想象,若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改善,为了自救,钢厂会在无奈之下,不顾成本的被迫降价,有可能导致下一步市场的更不稳定,整个链条将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从市场了解,7月中旬钢价出现了回暖迹象。但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指望上海螺线钢材市场在短时间内会有大的改变是不现实的,尽管市场有良好的期待但大多数人都不抱有希望。
 
在黄年生看来,其一,六、七月份高温季节下游需求难以得到释放,市场行情上涨缺乏动力。其二,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将倒逼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调或将延续“钢价成本支撑”之说会有继续松动的可能,在市场需求萎缩,成本压力松动,资金面紧张等因素的共同打压下,钢材价格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并将继续维持弱势下探筑底的行情。
 
其实,在整个钢铁供应链上,“产、供、销”包括资金各道环节本是环环相扣,互为协调发展。钢市若要稳步健康发展,不仅是市场和钢贸商的事,与钢厂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这些年来,钢厂过度发展打破了原有平衡关系造成了产能过剩和成本上升两大突出矛盾。比如钢产量的一再突破上升,使得建筑钢材市场的资源供给依然过剩。
 
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我国的螺纹钢和线材产量分别为8930.9万吨和4895万吨,同比分别上涨10%和14.3%;5月份螺纹钢和线材产量分别为1936.2万吨和1022万吨,同比分别上涨11.4%和11%,日均产量分别为41.5万吨和33万吨,环比分别增长4.5%和0.8%。国内建筑钢材产量依旧处于较高水平。
 
针对这一现状,来自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西本新干线”的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市场仍处于多空力量相对均衡的阶段,上涨受制于供应和资金的压力,下跌又受制于库存和成本的支撑,短期钢价或仍将以盘整运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