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王大珩院士!


 

      深切悼念王大珩院士!2000年7月,我作为中国经济时报驻吉林记者站记者采访王大珩院士的场景
至今历历在目,多么和蔼可亲的老教授!
      为缅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前辈,重贴当年的习作:
 

“中国光谷”:联合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杨良敏

 

    日前,中科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在长春经济开发区奠基,长春参与“中国光谷”争夺战迈出实质性一步。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两院资深院士、85岁高龄的王大珩先生在奠基仪式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到这种争夺“中国光谷”的局面时认为,竞争是好事,但竞争之后必将走向联合,而且时间不会太久,这是大势所趋。 

    王大珩院士说,大家都在争,因为大家各有自己的特色。竞争是好事,如果你不去做到最好,那你就会被淘汰。这里不光是技术问题而且还有经营问题。市场是最有效的评价。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竞争是原动力。竞争是自然进步的规律,竞争之后的结果是提高科学水平和生产的效率。竞争就要牺牲一些,但不能靠太多的牺牲和淘汰来成全进步,尤其是不能浪费人力资源。 

    几个城市都在争“中国光谷”,哪家更有可能?王大珩院士认为,评论一个地方有无前途首先是看他有无好的人才基础。建“中国光谷”的最好的方式是有几个中心,各有特色,因为市场是广泛的,但一定要搞好规划和分工。这就需要像市场经济一样要有宏观调控。那就是多建几个“光谷”?王大珩院士说,那在世界上是没有的。他相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必将促使大家更好的联合,经过一段时间竞争后,几家走到一起来进行分工,你干什么,我干什么,这是大势所趋,而且出现这种局面的时间不会太久。 

    王大珩特别强调,美国“硅谷”对“中国光谷”的建设值得何借鉴,他们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他们不只限于解决问题,而是看到解决问题的前景;不仅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前景,而且看到了潜在的市场。社会的发展就是有一批人能有这种洞察力。从这个特点看,“中国光谷”的创建,不管是竞争还是联合,都需要突出创新,而且不是一般的创新,是“有所为”的创新,起大作用的创新。王大珩院士说,创新是有风险的,但看准了,只要有30%的成功就不怕70%的失败,开始的投钱不多,30%成功了,它的创收远比70%的失败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眼光问题。同时必须是这个企业大到一定程度,走上集团化的道路之后才能抵御这个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 2000年07月12日
 
 
 
 
 
 
 
 
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逝世
2011年07月21日 18:39:1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院士,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这是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21日从中科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王大珩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作出了杰出贡献,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大珩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他和其他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大珩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和计量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