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藏经》上说:有一户人家,请了一位女工,在家里清扫煮饭。有一次婢女正在炒豆,越炒越香。炒好了,她就把豆放在一个地方。
这户人家养了一只羊,羊闻到豆香,趁着人不在的时候,偷偷的吃了一些豆,豆自然地减少了。主人发觉豆子少了,就对婢女说:「豆本来很多的,怎么妳一炒就减少了,是不是妳偷吃了?」
婢女说:「我没有偷!」她做事很认真,也很忠于职责,可是这些豆子明明就是减少很多,却无法说出个理由来;婢女受到主人呵责,心中忿忿不平。后来,她发现到是被羊偷吃了,气愤之下,就拿着棒子痛打这头羊。羊被痛打一番之后,怨气难消。所以,一有机会就用羊角顶撞这位婢女。
有一天,婢女正在烧火煮饭。这只羊就趁机,用羊角攻击顶撞婢女。婢女手中没有棒子,没办法打牠,于是就用炉灶起火的木柴烧那只羊。羊身上的毛一燃烧起火,牠就四处乱撞,结果房子被引燃;房子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整个蔓延到邻居的房子,接连山林也着火,烧死了很多人,山林里面五百只猴子逃避不及同时葬身火窟。
诸天看见这件事情,就说出四句偈:「瞋恚斗诤间,不应于中止;羝羊共婢斗,村人猕猴死。」
「瞋恚斗诤间,不应于中止」,人与人、或人与兽之间,若互相怨怼、互相斗诤,必须赶快把问题化解,不要让它继续发展下去。「羝羊共婢斗,村人猕猴死」,羝羊就是公羊;这公羊和婢女就是常常互殴,结果演变成大火灾,村里很多人被烧死,连山林的五百只猴子也遭殃了。所以,斗诤如果不好好处理,怨恨就愈来愈难以平息。
省思:
若能忍,就能化解一切问题;可是,不能忍时,怎么办呢?在南传《法句经》上,佛陀以智慧、慈悲力,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说出一句话:「在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怨止怨」,用怨恨来停止怨恨,你恨我、我也恨你;怨恨愈演愈烈,永远不会止息。修养的提升「唯以忍止怨」,唯有容忍!对方对你的伤害,你忍受了,并能从中对自己有所发现,以包容、宽恕、欢喜承受善待对方。只有忍,才能超越怨恨。「此古圣常法」,自古以来,一直不变的圣人常法,都是以忍胜怨,用「忍」处理事情。唯有修行佛法成功的人,才可称为「圣」,其余的都只是假名。如果你说:「我不能忍!」不能忍,就没有办法解怨。所以,在佛法的六波罗蜜中,忍波罗蜜以不作业、不造业,以「安忍而住于道」。
如果人长期被绳子或手铐脚镣紧紧的绑住,必定很不好受,那么,要将这些缠缚解开时,因为已经绑了很久,所以在正当要解开而尚未完全解开之际,过程中其实比绑紧的时候还要难受,唯有从业当中解脱出来,显现道;但这之前,业已经存在,于其中已承受了各种苦难,一旦希望将之去除,不仅需要「道」,而且要以「道」化烦恼为菩提,求得解脱,烦恼已够不好受了,还须要求自己不烦恼、冷静下来、以安忍的行为面对烦恼而认识了解它、突破它。
*****************************************************************************
再反思:这婢与羊斗,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个结局?一件小事,就发展到大事的地步?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处理方式的错误吗?
不一定。这也是业力。这些猴也有业力,这个村子的人,也有损失财产的业力。有很多这类事情,都发生过,在一件小事的时候,就得到了较好的处理。而在这个地方,因为有这个业力,才有这样的处理,才会有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因为有这样的业力,而且要出现这样的结果,才会这样处理失误,才会酝酿成这样大的事件。
怎么处理这类事,理智的人,都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但具体到会怎么处理,是正确的处理,还是错误的处理,也由这个家族,主事的人的业力所决定的。
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能选出好的领导者,选出好的领导者,至少能更为平顺,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业力的存在,这个家族注定不能壮大,一个单位注定不能发展,一个国家注定要衰弱时,就会选择出一个不好的领导人,这是共业。即使选了一个好的领导人,也会在中途出点啥事,因为你领导者再好,你不符合其共业,你咋能呆得住呢?在一个家族,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注定有一个共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