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云”中佼者


  从2007年起,云计算一直视为笼罩在云里雾中,时至今日,质疑炒作的声音逐渐淡化,如何推进云计算应用落地和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成为了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云服务正成为一种刚性需求。据咨询机构IDC预测,2011年全球IT收入的15%将与云计算相关,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相关IT支出2012年将达4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7.3%,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在拥抱云计算的大潮中,中国尚未成为领跑者。Gartner研究主管曾劭清表示,在2009年,北美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市场,占据了60%的份额,在未来5年,它仍将在某些指标上保持领先。“不过,中国云计算市场将会快速增长,55%的中国受调研企业反馈,到2013年将会花费超过10%的IT整体预算到云计算项目中。”曾邵清表示。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信息部主任雷万云看来,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和投资观念的桎梏,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变革面前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雷万云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密切关注云计算的创新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无法适应这一转型的企业必然落伍,甚至将会被彻底淘汰。

  跨越机会

  最近一期的《麦肯锡季刊》进行了一次全球CEO调查,推出了十大最值得关注的技术驱动型商业趋势,其中,在“当一切变成服务”以及“以网格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两大趋势入选,足见对于服务模式的变革探讨已经成为影响商业未来的关键点。

  某种程度上说,“只在需要的时候购买”或“只为需要的服务购买”将变得时兴,它的意义在于免去了客户购买一件同时又需要维护一件的麻烦,针对IT产业而言,云计算是这一趋势的最好体现。目前,让公司能够在线使用类似客户管理系统等软件服务的“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模式,每年正以17%的速度递增。亚马逊公司正是借助这一策略,取得了6.5亿美元的年收入以及美国中小企业60%云计算服务市场。

  同时,云计算也正在为到来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准备,届时,无论我们使用在何时何地,使用何种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笔记本、iPad等),只要连接网络,一切所需要的计算服务将可以在网上获得。

  “云计算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因为几乎每隔15年计算模式就要发生一次改变。自1995年出现互联网,目前主要的计算资源正在开始集中到云上。”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云计算将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这包括:一方面,云计算可以实现无IT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从云计算服务者那里可以获取各种服务,而不再需要一开始就花费大量的投资来购买软硬件产品;另一方面,云计算是的物理上分布于广阔地域的计算资源成为一个虚拟的、整合的计算资源,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配,大大方便了运营维护。

  倪光南认为,中国信息化起步较低,历史包袱少,过渡到云计算的代价较小。同时,云计算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高可靠性、更强处理能力、更大存储空间、可弹性伸缩、可统一管理和调度等特点,有利于应用的平滑迁移。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其中有六个涉及工业化与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在于“新”。直至目前,信息化领域很多关键技术和标准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提供了一次极佳的跨越机会。

  赶超战略

  回顾2010年国内云计算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四大力量逐鹿博弈的局面,这包括:一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推出了“大云”计划,中国电信推动e云存储服务,而中国联通IDC正积极借云转型;二是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工信部已经确定了首批云计算试点城市,而上海的“云海”计划、北京的“祥云”战略,以及无锡、杭州、佛山等地政府都已将云计算纳入了未来几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三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也正在高调逐“云”,如阿里巴巴已宣布打造“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以打造“商业云”;四是IT及服务企业也积极向云转型,例如联想集团推出了自己的端到端云战略,用友软件宣布了其“软件+云服务”的转型战略,世纪互联也率先在同行业推出云计算IDC服务CloudEx。

  针对云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倪光南表示,在服务对象方面,云计算将在各行各业、各种组织拓展应用的范围,服务内容也将从基础架构、在线存储、软件服务扩展到各种应用领域,服务形式也将呈现更简单易用、更安全、更智能的差异化服务特征。

  仅以占据中国产业结构核心之一的制造业而言,云制造正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表示,“云制造”是一种面向服务的、高效低耗和基于知识的网络化敏捷制造新模式,是现有云计算和现有制造业信息化中的网络化制造,ASP平台制造网格等概念和技术的延伸和扩展。它可以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支持智能化,多方供应,普适化和高效的共享和协同。例如,北京仿真中心开发了云仿真平台——COSIM-CSP,在设计领域成功实现了一系列飞行器设计的资源共享与协同。

  在Gartner研究主管曾劭清看来,全球IT部门将加快由采购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变,CIO也应该从四个层面积极应对云计算的挑战:首先是制定目标,做好定位,即确定是云计算的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提供者;作为使用者,CIO需要以业务为基点确定将步入私有云或公有云领域;作为开发者,CIO需要决定开发的内容以及优化交付;作为提供商,则需要提供和优化优化的云计算服务环境,明确服务方式以提供给最终用户。

  “事实上,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需要建立传统架构,直接进入云计算领域。”在雷万云看来,中国企业应该密切关注集团企业云的发展。所谓“集团企业云”,在技术本质上构建了统一的企业地层IT基础架构。具体而言,企业云可以把企业的IT资源整合为服务,以供企业自己和其他企业来共享使用,从而提高了企业IT资源的使用率。

  雷万云表示,应该从基础架构开始准备,由一体化数据中心管理过渡到集团企业云,这其中主要将经历由整合IT基础设施、虚拟化资源池,到自动化服务管理、形成按需交付的云服务模式。“云计算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颠覆性的交付模式,云使得一切皆服务成为可能——无论是商业流程还是人机交互,并且通过这些技术产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雷万云表示,“云计算以新的模式能够开创一个创新氛围以点燃下一波经济增长,它也是中国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发展转型的一次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