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的杯具不只属于他个人


  8月16日,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勇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职务,并强调:“是正常的职务变动,级别待遇没变。”第二天,有消息称,王勇平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

  在宣布停止旧职务和就任新职务之间,有一天的时间差,这其间,一度异常火爆但渐渐归于平静的“王勇平”这三个字,又一次被抛到了舆论的焦点上。在没有得到他将任的新职之前,各路舆论,将此理解成“停职”,这与在动车出轨事件之后大家的某种情绪是暗合的,大家对“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和“这是一个奇迹”之类的话语方式异常反感,认为这是王为此承担的责任和代价。网上甚至出现了各种方式的庆贺。但这种狂欢,很快化为泡影,20多个小时后,新消息显示,王勇平不是被“掩埋”,而是履新他要到一个远远离开媒体的地方,去过“宁静的生活”。

  像这样级别的调动,在国内各部委各政府部门可谓成千上万,但引起如此响动的,却绝无仅有。这是因为王勇平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被放到了一个焦点的位置上过。

  而据事后掌握的材料显示,他在发布会现场上,在时间仓促材料准备得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孤军”面对众多媒体,导致了“技术变形”,最终说出那两句被标签化了的经典语言,进而将自己也标签化起来。这是他躲闪不过的悲剧包括此次去职与履新信息发布时间的错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某些强势部门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对媒体和舆论影响及后果的考量,依然是不足的。

  公众对王勇平的感情,其实并不是对王勇平本人的感情,而是对他背后所代表的集体在某个特定时段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勇平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他不过是一面镜子或挡箭牌,他无力改变事情发展的进程,但又不得不面对漫天飞来的质疑和追问,特别是在进入到网络和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一个信息发布者,又是个真相焦渴者的大背景下,王勇平的人生际遇,应该看成一个新闻发言人的悲剧。当然,这悲剧,显然不只是指他的职位和待遇的升降。这个,你懂的。

  【候选人物】

  柴小女

  理由:8月12日,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赵店乡红堰村69岁农村老太太柴小女,在河边洗衣服时勇救3名落水儿童,在救第4名儿童时遇难。

  点评:舍身救人,不管是青年救老人,如张华,还是老人救孩童,如柴小女,都值得敬仰,铭记。但,这个悲剧本不该上演的。据报道,出事地点是该村通往乡政府的唯一桥梁,自从6年前被洪水冲毁后,一直没有得到修复,现在也许桥梁会因悲剧而重建。但,是否有人要因悲剧而被问责呢?如此方可告慰逝者。

  骆家辉

  理由:8月13日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自背双肩包、穿休闲皮鞋,携着妻子和3名子女,一起抵达北京。次日,举行媒体见面会。

  点评:尽管国内媒体对骆家辉的到来,多以重点报道。但,骆家辉一家来京,行事低调,美国媒体对此几乎没什么关注,骆家辉持优惠券购物被拒的新闻也被津津乐道。二者的反差之大,有点不习惯。或许,能否成为新闻,在于对新闻的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反映出什么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