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不破除、油价难走低


  最近,传言国内油价下调的窗口即将打开。根据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布伦特、辛塔和迪拜三地原油价格为参考,根据我国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当三地原油加权平均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正向或负向变动超过4%时,国内油价调整窗口将开启。

  不过,大家还不必高兴太早,截至8月18日三地原油当日均价每桶108.537美元,连续近22日均价每桶111.576美元,较4月5日基准价下跌0.47%。如果本月24日-28日三地原油日均价每桶降幅能达到-4%,届时国内零售价下调窗口开启。也就是说,如果降幅达不到4%,国内油价下调的窗口也可能关闭。

  那么,国际三地油价是否能跌破4%的价格范围呢,从目前欧美股市低迷,欧美债务危机的加剧,尽管欧美各国政府领导人都出来喊话——将努力缓解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也没有避免欧美股市和原油期货价格的下挫。笔者希望欧美股市的下挫,也将导致布伦特、辛塔和迪拜三地原油价格下挫4%,那样国内油价可能就会走低。但是下调的幅度肯定不会超出大家的预期,毕竟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局面不可能改变。

  有人说国内油价定价机制的问题导致了国内油价的涨多跌少,其实这只是假象,发改委对国内油价的调控和监管力度有限,并且发改委和国内石油能源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发改委不可能为了老百姓的CPI降低而行政性调低国内油价。更何况,目前已经形成寡头垄断地位的国内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少数几家石油企业,他们完全可以绑架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可以绑架发改委的定价机制。也就是说,如果不破除国内石油能源企业的垄断地位,将永远也不可能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

  一个多达16亿人民的中国大市场和广阔地域的消费市场,却仅有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少数几家石油能源企业。而区区一个香港,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土地面积,香港除了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外,还有蚬壳石油公司、加德士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埃索石油公司等多家石油公司,市场的竞争程度比国内大陆高了很多。

  最近,爆出的中海油合作伙伴康菲石油关于渤海漏油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中海油等石油能源企业的强势地位,完全可以绑架沿海渔民的利于,甚至绑架国家海洋局的行政权威,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漏油一直堵不住,这些都是缺乏竞争,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大,最终导致了垄断企业绑架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出现。

  数年前,国家对石油化工系统进行整合,剥离不良资产让它们“轻装上市”,并且以行政力量收编社会加油站,巩固石油巨头的市场份额,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从此几乎再没有竞争对手。1999年5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规定:国内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其他企业、单位不得批发经营,各炼油厂一律不得自销。这无疑再次增强了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少数国内石油能源企业的垄断地位。

  国内石油能源也不可能未来段时间内对外大范围开放,而国内石油企业的寡头垄断地位不改变,市场竞争不加剧,国内的油价只会出现涨多跌少的局面。现在,改变国内油价定价机制,真还不如增加国内石油能源企业的竞争程度,甚至可以对外资开放,竞争的加剧,国内的油价才可能走低,国内的油品质量才可能改善,服务也才有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