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两会期间,日本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全球的自然生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反核情绪高涨,我国两会期间曾经热议的建设核出口大国的议题也被搁置,我国2011年将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严密关注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进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是能源需求的大国,工业和民用用电逐年增长,发电站的建设总也跟不上用电的需求。随着化石燃料的趋于枯竭,人们不断地在寻找新的能源的来源,比如水利、天阳能、风电、潮汐能等,但这些往往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核电在这方面的要求很少。再加上核电技术比较成熟,运营费用比较低,受到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青睐。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核电建设将何去何从呢?社会上争论很多,正反双方的观点都很有道理,本人在这里仅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管理稀缺资源的一门学问,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稀缺性的事物。能源是稀缺资源之一,在我国,能源的需求总是大于供给的,电能也是一样。在这里,试用经济学中的几个原理做引子来讨论有关核电站建设的问题。
原理之一,人们获得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为了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电能的同时会消耗环境中的资源是必然的,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还没有找到绝对不破坏环境的获取电能的方式。核能利用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它的弊端就是放射废料的污染,还有就是突发事件有可能造成的核泄漏事故。就像我们在探讨飞机的安全性问题,坐飞机旅行的出险率比其他交通方式是比较低的,但一旦出现事故,其后果是严重的。
原理之二,当成本或利益有差别时,人们会做出有利自己的反应。核电的上网价格比火电低,比水电高,但水电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核电在地理位置方面的要求较水电少,不是所有的用电单位都能使用上水电,而通过合理的布局让人们都能使用核电是可行的。再者,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会不断的推高火电的成本和电价,而核燃料相对充足,价格稳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核电的供给和价格是可控的。
原理之三,人们总要面对权衡取舍的问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我们需要的东西,必须去决策要放弃哪些,放弃的这些是否值得我们去争取想要的东西。有人说使用核电是饮鸩止渴,获得电力的同时需要面临极大的风险,甚至是永久性的破坏,这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社会在发展,电力的需求不断的扩张,电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有条件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说“不”呢?就好比我们在讨论医用小白鼠的生存权问题,我们目前真的有万全之策么?
最古老的辩证法就已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你如何去利用它优点的同时去化解它的缺点。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发展核能也许是必然的选择,建设核电站的最大理由就是可以解决社会发展的电力短缺问题。福岛核电站的事故给核电行业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督促着我们在安全问题上加倍努力,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能力来控制核安全,让它成为最具效率的能源来源之一。我们试想,在远古,我们那些直面可怕的丛林大火的祖先,他们是用着什么样的智慧和勇气来驯服火焰的呢?也正是那驯化的火焰,加快了文明进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