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显示产业链正成形 四种角度看3D技术


  从2010年起,许多著名的电视厂商、面板厂商、芯片厂商纷纷宣布他们未来的计划,誓言要将3D显示技术从电影院般的公共场所推向家庭。转眼间,从内容、播放装置到面板,一个以消费者终端为方向的3D显示产业链正在成形。

  技术:九成3D电视采用快门技术

  3D视觉呈现技术不论是用在电影院还是显示器上,基本的原理差异不大,都是要将左右画面分别送到观众的左右眼中,主要的差异在于效果与方法。从显示器来看,主要可以分为配戴眼镜的3D技术和裸眼3D技术。裸眼3D技术主要以视差遮蔽和柱状透镜为主。这种技术对观众而言较容易接受,但是却有分辨率下降的根本问题。

  配戴眼镜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偏光眼镜技术和主动式快门眼镜技术。

  首先是偏光技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用60Hz的液晶面板,并不一定要像主动式快门技术一样要求120Hz或是更高的规格。而且,偏光眼镜成本也比较低。然而,偏光技术的原理会使得原有2D的画面分辨率被一分为二,甚至亮度减半。不过,有些面板厂也一直在改进这项技术(如LGD的ActiveRetarder),未来有可能克服这些问题。

  其次是主动式快门技术。不论是采用等离子还是液晶面板,目前有超过90%的3D电视都是应用此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让每个3D画面拥有与2D画面一样的高分辨率和亮度。不过,该技术主要缺点是成本与复杂度较高。主动式快门技术需要搭配的眼镜不是一般简单的偏光眼镜,而是可以做左右镜片高频开关动作的眼镜。从成本上看,使用主动式快门技术的成本主要增加在更新频率的规格和T-CON上面,面板成本增加得并不高。然而,该技术同步信号发送器和主动式快门眼镜成本较高。

  应用:需注重使用环境

  从应用端来看,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应用。特别是3D电视,将有机会延续3D电影的热潮,让消费者在家中就能享受丰富的3D视觉盛宴,而且3D电影通过Blu-ray(蓝光)3D光盘格式与蓝光播放器直接播放,就可以立刻解决3D内容不足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项应用的使用环境并不相同,其技术的选择条件也应不同。以市场占有率近20%的手机来说,我们不可能要求使用者在观看手机上3D照片或影片的同时,还要先戴上特制的眼镜,所以手机自然是以裸眼3D技术为主。手机由于屏幕小,3D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3D的趣味性、话题性对手机而言可能比画面质量来得重要。

  而对3D电视而言,由于消费者观看的地点多半在客厅或房间,因此配戴眼镜不会构成负担,3D的呈现效果是消费者接受与否的关键。因此,如何提供合理价位的3D电视及具有吸引力的3D内容是电视厂商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当前3D电视所使用的技术来看,为了降低零售端的售价,3D眼镜(每副约150美元)可能未包括在电视机配件内。即使消费者现在购买了一台3D电视,他可能还是会面临没有3D内容或是无法获得3D效果的问题。

  内容:3D内容格式应规范

  一般电视主要的内容来自于广播信号、周边(如机顶盒、游戏机或是DVD播放器)以及互联网。不管何种信号源,3D内容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格式规范问题。在广播信号方面,目前全世界除了试播(如日本BS11和韩国SkyLife)外,尚未有正式的3D广播信号标准(ITU预计在2010年4月讨论全球性的3D电视标准)。就算有,也可能再次重演数字电视标准的情况。从ATSC(美国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和DVB-T(国际数字电视公开标准)规范的角度来说,即使底层都是MPEG-2的压缩标准,不同区域也还是有不同的广播信号标准,这与每个国家的传播政策紧密相关。估计未来3D电视广播信号标准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但是如果没有3D广播信号标准,电视机品牌厂商就会面临很多难题,其中为解码特定3D广播信号而设计的内置译码核心芯片与电子平台的成本会相应提高。对消费者来说,提供具有吸引力的3D内容才是其购买一台3D电视的驱动力。目前,多数国家的电视广播公司均依赖广告的模式来经营,除非强制规范出台或有电视台愿意尝试新领域,不然说服他们换掉现有系统并添购昂贵的专业拍摄器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市场:3D电视还有降价空间

  目前推广3D(兼容)电视的企业以日、韩电视品牌最为积极。三星已经于今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3D新品;索尼也计划于今年6月推出3D电视产品,其PlayStation3(含Blu-ray播放功能,可通过软件升级支持3D)也会配合电视推出3D游戏;松下更是将3D视为挽救PDP电视的关键技术,也已推出新品。目前各知名电视品牌在今年的销售计划已经超过600万台,3D电视在液晶电视的渗透率将达到约3%。

  但是这样的销售计划是否可以达成,最终还是要看消费者接受度与厂商的促销策略。目前三星的3D电视UN55C7000的价格比其同规格2D电视UN55C6500高200美元,而松下50英寸的3D电视也仅约为2500美元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3D(兼容)电视本身的成本增加量并不高,其将一部分成本转加到Blu-ray3D播放器和眼镜上了。换句话说,3D(兼容)电视在市场上的终端价格还有一定的空间让电视厂商操作。我们比较三星各项附加功能来看,侧光式LED(发光二极管)背光可以创造500美元至900美元的终端价差,互联网功能则是400美元。从功能与价差的角度来看,3D(兼容)电视仅能创造200美元的价差,未来3D有可能变成为一个差异化的诉求。

  记者点评

  消费者愿意到电影院观看3D电影似乎已经得到验证,而电影发行公司也乐于拍摄3D电影来吸引消费者,同时又可以借此机会抑制盗版。但是对3D显示器来说,整场比赛才刚刚开始。

  从应用角度看,除了商业用途外,3D电视是最受关注的应用,但其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从内容角度来看,Blu-ray3D标准会先行于广播信号标准,为消费者直接提供所喜爱的3D电影;从电视机厂商角度来看,主动式快门技术目前虽获得胜利,但是技术的竞争却还未结束;而从市场角度来看,原本预期过于昂贵的终端电视机似乎在电视品牌商的积极运作下变得空间无限。

  当然,从消费者角度看,3D视频技术还需进一步解决观看者视疲劳的问题。不同于3D信息广告牌,3D电视通常会有1小时以上观赏时间,电影更是长达2小时。长久观赏3D电视是否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短期或长期的潜在影响?我们期待在不久将来进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