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命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知识和命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昨天人民日报刊文:《农家子弟,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乡村观察)》,这篇农村观察讲了三个问题:“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不容易”;“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分配资源的现状,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这篇观察讲的问题非常现实,而且列举了一些学者的观点,特别是刘能教授认为:拥有知识,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没有知识肯定不行。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认为:寒门子弟也要逐步改变工作分三六九等的传统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这些观点不仅是针对农村的寒门子弟,全社会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就业观。

不久之前我就提出过“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伪命题”,我认为接受教育和择业没有必然的联系,教育不是培养“贵人”的,知识是人类改变客观世界的财富,人类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故此,知识和命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获得了知识如果仅仅是改变地位与生活环境,这种人是过于狭隘,忽视了用知识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深刻内含。

今天的教育有严重的功利化的倾向,有了知识,于是把学历和能力划等号;把成功和金钱划等号,并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于是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一定要索取等价的经济回报,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这是这种理念让教育的功利性质越来越浓烈,教育的误区越来越多。这是其一。

其二,教育和就业都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说每一个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一个好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公民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公平不仅体现在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中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距,不能回避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责任。特别是义务教育,政府有法定义务,然而各种名校都是政府行为的结果;教育投入不足,但名校,特别是城市的名校越来越豪华,其中不完全政府直接投入的结果,而是家长掏了腰包,由此造成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孩子必然处于劣势,留守的孩子,民工子弟的劣势更明显。

与其说今天就业难,倒不如说今天就业存在着更大的不公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应当造成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实际上钱、权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的选拔录用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录用,都存在不公平,因此人们质疑“官二代”,“富二代”的社会地位特殊正是反映就业中的不公平。

812日人民日报有一篇时评说:“领导子女多第一名?用回避搬开‘善治’路障”,说的是公务员考试“11个岗位有5位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考试成绩名列第一”,这种现象始作俑者就是有权有势的当政者,也难怪就业中有诸多的不公。

其三,教育与就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如果把时光倒退30年,民工刚刚进城,工资再低廉,总比在农村改善了许多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巨大的积累是支撑整个发展速度的基石,而这种高速发展成果不是全民分享的,人口红利在很大程度是被少数人侵吞,这也是当今社会不和谐的根源。80后,90后这一代和他们父辈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他们改变现状的诉求加剧。政府注重民生改善就是要缓解这个问题,实现改革成果共享。但是固守“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也许会把问题搞得更乱。拥有知识,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没有知识肯定不行。这种观点不应是针对农民子弟,而是整个社会都要端正,恰恰我们的学者们不敢大声说出来,如果仅仅是让农民的孩子接受,这样下去社会依旧不会和谐,矛盾也会越来越大。

林林总总,这篇乡村观察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似乎说不出口,改变教育理念,改变就业观念,实现教育公平,实现就业公平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遵循的大问题,而不只是农村的孩子要转变——说出这另一半需要勇气,因为要从特权退出、要把利益链粉碎,这种变革是今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今天的社会精英阶层能不能自觉让出特权利益?因此这个话题也并不轻松。

故此,知识和命运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读书无用论”频频抬头,教育和就业的不公平是直接的原因。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