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是最后一个赢的人


职场发展的智慧——杨思卓与经纬网记者的对话(二)

 

老板是最后一个赢的人

 

  经纬网记者:现在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小公司或者说创业型的公司,他的公司结构会更扁平,老板会非常注重对团队在愿景上的激励,就是我们说的画饼。而在大公司,这种愿景的激励尤其对于基层的员工来说,被稀释了。团队激励往往用绩效、薪资等方式。团队的目标不容易建立了,大家的凝聚力就会减弱。

  

  杨思卓:我的建议是,相比于伟大的公司愿景,一些有吸引力的小目标往往会更好一些。有一些小公司会常常这样说“我们要做世界500强,我们会上市,上市之后你们都会有股份”,你信吗?这个其实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我认为是把大目标细化。

  另外,像思科、IBM,当你入职的时候他会和你去谈你的个人目标。还有像保险业和直销业也是这样。它会给你画出你的职业成长路线图,确定三年、四年、六年你会做到什么程度。一些公司会采取“倒推”的做法,比如你干了六年的话,有一个标杆在这里;倒推到四年的时候,你可以发展到什么样的情况,等等。用标杆来引导,远比用一个空泛的目标去引导好得多。

  经纬网记者:现在很多公司会给员工提供两条不同性质的发展通道,专家型和管理型。员工该怎样找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怎么去评判哪个路径是适合我的,发挥创造力?

   杨思卓:按照我的观察,好学生、特别是名牌学校的学生,首先选择专家型的路径会比较好。非名牌学校的学生选择管理型的路径会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说?咱们恢复高考三十多年了,历届的高考状元无一例外全部落马,没有一个成为了杰出的企业家甚至杰出的学者。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高考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一个目标的能力,而在社会就必须具备借助他人之力达成目标的能力。单打独斗很厉害的人往往群殴的时候就不行了。因此,走第一条路需要你的智商很优秀,而走第二条路则需要情商要好。你自己看一看你的智商还是情商更突出。

   另外要注意的是,你不光要和自己比,还要和周围人一起衡量。也许你的情商很高,但在你的圈子里,你的情商是所有人里面最低的。反倒是你自己相对弱一点的智商方面超过所有人。这里的关键就是利用你的稀缺,避开群体的多余。

  经纬网记者:现在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实施以及执行能力不能再靠下级的“听话”或单纯自己知识技能上的领先地位来实现,而是应该与他们编织起来的“网络”相关。在企业环境中搜索想法、机会和资源的任务越来越重。另外,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膨胀。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您怎么看待领导力的源泉?

   杨思卓: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有些小孩子的领导能力是天生的,另一些小孩子总是追随者的角色。然而另一方面,领导者的有些素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无论在什么群体里,那个当头儿的人一定是最后利益的获得者,是要把利益让给别人的人。其实你知道了这一条,你就可以当领导了。总想着占便宜的领导是不可取的,双赢不是对等赢、同时赢。先赢者小赢,后赢者大赢。其实老板是最后一个赢的人,公司初期的资金也许迟迟不能回笼,但是等一个周转下来,他就发财了。越是小人物越是想即时得利,你看临时工往往要求当天结算。所以老板一定是能够看到未来利益,延迟自己欲望的一个人。这个是你从道理上能够认识到的。

  而从你的情感上,你要能够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知道怎么去满足他人欲望,帮助他人发展、成功。这就涉及到情商。作为领导,对别人的感受一定要是相当敏感的。这些方面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做到的。比如每一个礼拜都要做员工的情绪分析,这是一个“职业”领导者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