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筹建“教育舆情信息监测中心”的建议


关于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筹建“教育舆情信息监测中心”的建议
 
一、开展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教育舆情信息”是较多数群众关于教育工作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由于教育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教育工作不可避免的为国人所关注、聚焦、热议。由此而来的教育舆论形成迅速,对社会对教育行业影响巨大加强教育舆情信息监测,组织力量开展舆情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引导舆论,可以有效化解危机和矛盾,成功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辅助教育决策。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教育工作已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部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都能引起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舆情信息,分析形势,预测趋势,可以更好地服务决策,推动工作科学、合理、顺利地开展。另外,教育部的一项决策好不好,对不对,也需要通过舆情信息来反馈,舆情信息能够比较真实反映人们的想法和看法,反映现实教育工作的成效。开展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分析教育工作发展态势,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意见和建议,把教育部及有关领导的每一项决策转化为对人民群众真正起作用的决策。
 
二、成立舆情信息监测中心的条件已成熟
2.1 国家已有相关政策
近年来,中央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及时、准确公开政务信息,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及时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处理结果。只有互动、解决问题,才能吸引群众。
2.2 部分国务院部委已经开展舆情信息监测工作
人民日报社于2008年7月组建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该室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卫生部也针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重要工作开展了专项舆情监测,例如:疫苗安全舆情监测、甲型H1N1流感防控舆情监测等。
2.3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先期开展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工作
福建省教育厅已经建成了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开展了舆情采集、舆情加工、舆情规划、舆情服务、评估反馈等工作。
青海省教育厅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积极探索网络舆情引导和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4 信息支撑系统已成型
目前数家软件公司已经成功研发了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系统软件,有关技术相对已经成熟,能够支撑舆情信息检测等工作的开展。
2.5 信息中心筹建教育舆情监测中心具备优势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保障:一是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预警决策系统,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和专业技术团队作为支撑。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开展收集、处理、分析国内外有关教育管理的信息,为教育部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服务;为教育部机关各司局业务管理活动提供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环境和服务;组织、协调和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等工作,并拥有《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平面和网络媒体平台。具备了筹建舆情监测中心所需的人才、设备、技术、媒体等资源。
 
三、教育舆情信息监测中心职能
3.1 建立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平台
建立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平台,包含教育舆情信息监测系统、教育舆情信息沟通反馈平台、意见和建议交流平台。把教育舆情信息监测触角伸向教育局、学校、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伸向新兴群体、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等社会群体,伸向社科单位、科研院所等思想理论领域,伸向一段时间矛盾相对集中的部门。
在技术上为教育部和公众之间搭建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该桥梁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通达社情民意。能够使民情民意和社会舆论通畅无阻地到达有关教育部,为部领导和有关司局或单位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信息参考;
2)提供技术保障。为教育部监控不良信息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能够在预防危害国家、群众利益的信息扩散方面,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3)开展民意调研。有关教育新政策、新举措、新决定等出台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均可通过该平台进行调研,主动获取有关人群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完善、修订上述政策等,使之更合理、更适合有关人群的意愿和利益,有效提升公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
4)形成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加强与其它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高等院校等的联系,将各类舆情资源纳入协作范围,将教育战线工作者、学生、家长、公众等网民变成平台用户,形成一支没有编制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
3.2 进行教育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预警
1)信息采集:互联网信息(新闻、论坛等)的实时监测、采集、内容提取、下载及排重。
2)信息处理:对抓取的内容进行自动分类聚类、关键词过滤、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
3)信息服务:将采集并分析整理后的信息直接为部领导或有关司局或单位提供所需信息服务和预警服务。
3.3 协助部机关或有关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引导舆论,化解危机和矛盾(舆情干预)
公众针对教育的意见早期诉求不畅通,才演变成中期的“热议”、后期的“群体事件”。大众的意见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因此,应该重视每个阶段的大众意见,做到早期主动把握社情民意,中期主动了解网络“热议”话题,当后期群体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做到有序合理的解决。具体要做好“三个主动”。
1.主动把握社情民意的脉搏
2.主动搜集、分析教育舆情来强化舆论监督
3.主动处置群体事件,化解危机和矛盾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监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舆情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