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广义管理——与超微管理相对。管理是一门替天行道的科学。如果有人能把它理解为“按广义规律办事的科学”也可以。大家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皆有律,如生物有生物的运动规律,非生物有非生物的运动规律,经济社会有经济社会的运动规律等等。总之没有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的就对了。为什么说管理是一门表达规律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表达广义规律的科学?因为要想把一个事物的运动管理好,不仅需要遵守该事物的运动规律,还需要遵守比它或他更宏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才成。比如,我们要想把一个产品、企业管理好,不仅需要遵守该产品的运动规律,还需要遵守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和拟接受该产品之市场的运动规律。
1、管理借用,广义工具
在阐述管理的“科学学”性质前,我们须首先了解一下万物的工具性。这个问题若搞不清楚,其他问题也说不清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人们搞不清楚万物的工具性,结果把同样具有工具性的科学拱手让给了别人,非但没能把经济工作搞上去,而且还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其教训是十分沉痛的。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就曾经把市场经济、资本经济当成是资本主义的定西,这显然否定了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的工具性,没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那也就是很自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作为工具,还有阶级性吗?
(1)万事万物,皆是工具
有些问题,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需要讲清楚,也必须得把它讲清楚,否则就会造成一些本来就不应该产生的经济社会损失。比如,大家知道,万事万物都具有使用价值,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它们也都能够产生价值。这一点,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得事先就把它搞清楚,应该说来不得半点马虎才对。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以说不值得人们大惊小怪的。可是,如果整不明白,就会演义出许多的故事来。
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一种没有用途的东西,无论是一种什么东西,也无论它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至少,我是找不到一种没有用的,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找得到。诚然,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去看问题,我这里讲的“用途”是指万事万物的使用价值。为什么要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万事万物都具有使用价值是客观事物、物质所固有的一种物性,而不是上帝或是哪个人赋予的。
至于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物质,那就更具有使用价值了。这与人们是否能认识到,可以说没有必然联系。比如文学艺术,就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正由于它具有使用价值,所以人们才有利用它的必要。反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用,人们也就没有使用这种东西的必要。我看,这与人类生产的其他产品可以说没什么不同的。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却非要给文学这种艺术形式赋予阶级性。
我当然知道文学作品是具有阶级性的,但是,这不等于说文学这种艺术形式有阶级性;另外,大家还必须得搞清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是创作和使用这种东西的人赋予的,非文学艺术形式固有的。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就搞不清楚这一点,结果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问题给搞复杂了。像文学艺术形式一样,市场经济、资本经济当然也是一种工具,而遗憾的是,偏偏有那么一些人,非把一些罪恶强加于资本、市场头上。
(2)管理借助,广义工具
市场或市场经济、资本或资本经济与文学艺术这种形式有什么不同?其本身怎么会有阶级性?难道只有资本主义国家能使用,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使用?简直是不可理喻。要不是由于邓小平先生认识并提出了“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只是一种手段,资本主义需要计划,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真不知道,我们中国还要在排斥市场经济和资本经济的道路上,徘徊多久。
严格地说,资本、市场、文学艺术等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萌芽”,如果没有猜错,就是到了“后资本主义”,作为“形式”的它们依然会持续存在,即便是到了国家、阶级这些东西灭亡了的时候,我看它们也不会完全消失,只要人们对它们有需求,只要它们具有使用价值。我甚至认为,就连国家、阶级也是有使用价值的工具,因而它们也就很难完全消失。换言之也就是说,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消失不了。
工具的价值是由工具的使用价值决定的,除非人类又找到了一种更好、能够替代这种工具的工具,否则甭想。没有汽车取代不了马车,没有飞机取代不了汽车,就算有了汽车和飞机,也完全取代不了马车和汽车,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马车、汽车、飞机是什么?当然都是工具了。商品、商品经济,资本、资本经济,市场、市场经济是什么?当然也统统都是工具了。既然它们统统都是工具,其阶级性又是怎么来的呢?
诚然,我这里讲的“工具”是“广义工具”,不单指某一种。作为工具,它可以是某种物质形式,也可以是某种非物质形式;可以是一种商品、资本、市场、股票,也可以是一种经济学、管理学、管理法。总之,只要是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和使用的,并能够为利用和使用者提供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都具有广义工具的性质。为什么要提出“广义工具”的概念?因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管理,最具有“广义工具”性。
2、管理追求,广义价值
同样作为工具的管理,当然也有使用价值,并能够为使用者创造价值。但是,在这里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工具的管理,它所创造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狭义价值,而是广义价值。管理创造的为什么是广义价值?第一,管理创造无形价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资本价值,因为管理本身不是生产、经济过程而是对生产、经济过程进行管理。第二,管理工具可以被任何一门科学使用或利用,同时又能使用或利用其他科学工具。第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管理是在“代天行道”,因为其本质体现在“按规律办事”。
(1)经济之道,省时省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会经常想下面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管理才能算作是最科学。经过反复论证,我得出下述结论——能够按客观规律或客观原理办事的时候。为什么?因为研究发现,只有事物或物质能够按客观规律、客观原理办事时,其最为节省能量,同时产生的物质能量也最大:反之当然属于反科学范畴。
无数的事实都可以证明:效益是万事万物都在追求的一种东西,表现为既省时,又省力。自然界中的非生物也是吗?是的,可以说自然界中的非生物运动如此,生物界如此,生物界中的人类亦如此,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更如此。比如,我们知道,星球、星系、星云的运动均在走捷径,表现为能按其运动规律办事。
动物们在捕猎捕食的过程中难道就不是了吗?谁能说蜘蛛的捕猎和蜜蜂的捕食是不讲效益的呢?但是,不能不说的是,凯恩斯主义就认识不到这一点,给我们搞出了一个“蜜蜂原理”和“破窗理论”来。
所谓“蜜蜂原理”,讲的是蜜蜂要想填饱肚子和能够繁衍后代就就必须得辛勤地劳动,但辛勤劳动的结果就会产生生产过剩,于是,为了避免生产过剩它们就必须得构建新的蜂巢,否则相互打斗是不可避免的。
所谓“破窗理论”,是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过剩,而为了避免过剩,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自然发生危机,甚至不惜人为地制造危机,而只有危机后,才能构建起新的经济结构。
以上,显然与“即省时,又省力”的经济之道即科学发展观、科学管理格格不入。难道,我们的经济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只有“破窗”就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吗?难道被“破”掉的“窗户”就不包括人类的劳动?就不消耗十分珍贵的而且越用越少的不可再生资源了吗?就算某种资源是可再生的,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过程中就不消耗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了吗?为什么就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精神办事?
什么叫“循环经济”?什么叫“节约经济”?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又叫“可持续未来”?这些难道不具有管理科学的性质与意义?如果有,我为什么不能认定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管理创造,广义价值
通过上述使我们了解到,虽然都具有工具性,也都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使用管理的工具比使用资本投入的工具要科学得多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本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笔者为啥非要将两者分开认识?如果没有资本投入这个“工具”,有你这个管理这个“工具”的使用价值存在?我的回答是,有。千万不要忘了,现在有许多专门从事管理的公司和个人,而事实上是,他们的投入不但很少,其获利却很多。
如此,人们又怎么能把这种专业从事管理的公司、个人,与那些传统的公司、企业相提并论呢?而区别更大的地方还在于,两者所使用或利用的东西有本质的不同。大家知道,从事传统生产实物商品的企业是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的,而“管理公司”在消耗什么呢?诚然,它之消耗人的大脑细胞。诚然,细胞的消耗也是有支出或成本的,但不能不说,大脑所产生的东西,一旦形成,便具有了可无限复制的性质。
比如知识、管理方式,一旦形成,便可以无限度地复制下去,而谁又能说,这种“复制”不具有生产性质与意义?但是,这种“生产”却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的自然资源——就算大脑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需事先给大脑提供各种营养物质,而在营养物质中也有部分自然资源的成分,但却微乎其微,不足挂齿。但是,它却具有一次投入,终身收益的性质与意义。于是,又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管理在创造何种价值?
管理创造的是广义价值。何谓广义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非蕴藏于某一商品中的价值形式,而又能通过一定的商品呈现于人们面前。比如,将隐藏于程序中的价值揭示出来,就需要通过管理,而泰勒的“流水线”,无疑就是将生产程序中的价值给大家揭示了出来。谁能说将中国成功引领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没有价值?但这种价值不是一个生产过程而是一个“管理”过程。这些,将在下述讨论,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3、管理遵循,广义规律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是对“规律之规律”即“广义规律”的表达,您能同意吗?诚然,不一定能同意,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发现,而不能把它强加于人的。那么,我凭什么说“科学发展”是对“规律之规律”或是对“广义规律”的表达?有根据吗?当然。首先,凡是能得到“发展”的,一定是符合或是能遵守客观规律的;第二,凡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定是符合或是能遵守“科学发展规律”的,当然也就是能体现“规律之规律”或“广义规律”的了。因为,能体现上述规律,乃“科学发展”之前提。
(1)各种科学,表达规律
为什么说“发展”本身就是定律?诚然,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需要了解何谓定律,定律是怎样产生的。研究发现,万事万物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环境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地月关系、地日关系予以理解。而事实上是,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负增长,同样如此。首先,作为经济体,本身就是一种场,或者说是以场的性质存在;与此同时,又作用于他场,同时受他场作用与制约。
于是,问题便出来了,那就是作为事物或经济体,如何才能在这种场与场、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中求得生存权,并能够得到发展。显然,生存是第一要务,因为一个难以生存下去的事物、经济体,是谈不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生存?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我们知道“适者”可以“生存”;反之,“生存权”就难以得到。诚然,去适应环境是必须得做到的,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因为没有其他可选择的项。
诚然,这也不是说存在于环境场中的事物或经济体连一点能动性都没有,而是说只要进入该场中,就得受到它的作用与制约,除非逃离这个场;即使逃离了这个环境场,还会受到新环境场的作用与制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作为一条法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同样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事物、经济体,也会对环境场产生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因为,所谓环境场,是由多个个体场构成。
这就如同,世界(环境场)是由不同国家(个体场)构成的道理一样。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说明,能否适应“环境场”,不尽是一个“求生存”的过程,也是一个“谋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否“按规律办事”的过程;能够按规律办事者,不尽能“求生存”,也能够“谋发展”;反之,亦然。毫无疑问,如何才能“求生存”和“谋发展”是具有规律的,当然本身也是对规律的表达——生存与发展定律。
(2)管理表达,宏观规律
显然,“表达规律”和“规律表达”是有区别的。前者讲的是,通过自身的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来对规律进行描述;后者讲的是,自身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就是规律,不但作用于自身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也作用于或影响其他事物、经济体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比如,就中国而言,自身的发展是在表达规律,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又是规律作用的过程——可理解为一个规律的两个方面。
当然,也可以把上述理解为物理学意义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为“力之所在,规律形成”。什么意思?就是说所有的规律,无论是什么规律,它们都是在物理学意义上的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下形成的,且无一例外。于是,又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规律”或“力”与“发展”的关系。我的回答是,凡是能够得到发展者,自身必须得有力。于是,又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在什么状态下事物或经济体“最有力”。
诚然,只有在事物或经济体的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能够遵守或符合经济社会自然规律时。这是因为,只有在遵守或符合经济社会自然规律时,它们才能够“借力”——非“给力”过程,不用“自力”的意思。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说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过去、现在、永远都是“借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给力”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給力”,也是为了达到“借力”才能称为科学。
这样,我也就把“何谓科学”跟大家解释清楚了,即科学就是如何实现“借力”而不仅仅是“給力”的学问;如果“給力”,那也是为了实现“借力”。那么,凭什么说“科学发展”就是“广义规律”?首先须了解何谓科学发展、广义规律。所谓科学发展,不是别的,正是善于从经济社会自然界“借力”,因为自身付出的力最小而获得的力最大者才能称其为“科学发展”,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得遵守“广义规律”。
4、管理行使,广义程序
我以为,科学不是在研究某种物质形式,而是这种物质形式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了解物质的运动属性就等于不了解该物质本身。为了说明问题,我把物质所具有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称为“运动程序”。由于一切“程序”都具有客观性,所以我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运动程序概括为“客观程序”。而事实上是,“运动程序”或者说“客观程序”正是管理对象。如此,是否在说,所谓“管理”,其实就是对管理对象的运动程序进行“管理”?回答是肯定的。
(1)运动程序,规律表达
管理管什么?有人说是在管物,也有人说是在管人,而我以为,管理一定是在管物或人的运动程序者也。关于这一点,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得把它彻底地搞清楚。因为,无论是物还是人,其运动不仅有程序,应该有程序,而且更是客观的、必然的。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因为一切程序说都是对运动规律的表达。也就是说,抓住了程序,也就等于抓住了运动规律,而管理的本质,就体现在按运动规律办事。
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认识到的客观程序的重要性,也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够认识到客观程序是多客观规律的表达,所以他们才把管理当做成了是在发号施令,这是很愚蠢的。为什么说管理就是管程序?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第一,包括被管理的事物、物质在内,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而程序或客观程序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第二,无论人类有多大本事都改变不了程序,而程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改变不了客观程序,又何谈“管理程序”?人我以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人们不了解“管理的真正内涵”。我以为,所谓“管理程序”,不是要管理“符合客观程序”的程序,而是要把那些“不符合客观程序”的程序转化为“符合客观程序”的程序。这是因为,由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的被管理对象常常处于无序状态,难以达到客观程序的要求,而绝不是我们要去改变客观程序。
造成不能符合客观程序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是由于人们违反了管理对象的运动规律、运动程序,出现了违反客观规律、程序的现象——我把它们称为反规律、反程序。有时,为了说明问题,我也把它们称为“人造规律”或“人造程序”。诚然,即便是“人造规律”或“人造程序”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不一定是由我们制造的,比如次债危机。但不能不说,对于我们来说,其有被改变和利用的价值。
(2)管理管理,广义程序
有两层还以:第一,改变固有的、自己的、不符合客观的程序,使之能够符合客观;第二,利用已经形成的、别人的、符合客观程序的程序,因为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程序,但能做到有条件利用客观程序。而事实上是,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利用客观规律、程序的工作,只是不像现在这么自觉而已。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在利用客观规律、程序,无疑具有管理学意义。
“管”谁?当然不是在管地球围绕这太阳转,也“管”不了。过一亿年能“管”吗?我不得而知。但是,“管自己”还是能“管了”的,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地球围绕着太阳自传和公转的规律、程序。什么叫生活要有规律?就是这个意思。可是,生活如果没有规律,不讲程序,那我们就有对不符合规律、程序的人和事进行管理的必要了。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利用地日关系一样,利用一下违反规律、程序的事物?
诚然,这种“利用”是讲条件的,难以随心所欲,因为有许多事情我们说了不算。怎么办?需要首先区分广义规律与狭义规律、广义程序与狭义程序。为何非要区分“广义”与“狭义”?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谁是点,谁是线、谁是面的问题,即存在着谁应当服从谁的问题。如站在地球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太阳的运动规律、程序是广义的,而地球、月球的运动规律、程序是狭义的。如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省市自治区是狭义的而世界是广义的。作为管理者,能够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非常重要。
为何要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因为在广义程序那里,我们才能够获得越发多的、蕴藏于程序中的价值形式。请问,中国民航的飞机数量比美国、欧盟的多吗?管理水平比他们高吗?否,而中国民航业为啥能取得世界民航业利润总额的60%?我们的回答是,因为中国民航业充分地利用了蕴藏于中国这个国家总体程序中的客观价值!如果中国经济总体上还不如美欧等国的话,中国民航难以取得骄人的业绩。
超宏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50)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