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至死不忘歌舞音乐


  魏武帝至死不忘歌舞音乐

  

  帝王贵族自己制乐作歌,自古就有,在魏晋时期更为风行,魏武帝曹操就是个中能手。

  据史籍记载,曹操每逢外出游玩,登高,总要赋诗,诗歌赋成后即请人伴奏,成为供歌伎们演唱的音乐作品。由于曹操所作的这一类乐府诗音乐非常响亮,“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因此流行很广。例如他的《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和《龟虽寿》这四首乐府歌辞,非但在当时被广为传唱,到了晋代,还被作为舞曲来使用。相传晋代有个叫王敦的歌唱家,每天都要敲击铁壶引吭高歌曹操的作品。有一次因为兴致太高,用力过猛,以致把壶口都敲破了,可见曹操的作品在歌唱家心目中喜爱的程度。在当时,凡乐府歌辞作得好的,必然是对音乐深有研究的内行,史书上讲曹操与东汉时期的桓谭、蔡邕等精通音乐的专家“皆与埒能”,即能和这些音乐家媲美,可见曹操在音乐上的确造诣基深。

  曹操迷好清商歌舞,并且作过清商三调歌辞来配合歌舞的演奏。因而使这种俗乐舞得到了发展。曹操很喜欢《鞞舞》,“鞞”是执在手上的扁形小鼓,这舞器最早来自军中。曹操知道汉灵帝时的西园鼓吹艺人李坚会《鞞舞》,特地找他来表演。但李坚已年逾七十,且久已不舞,歌曲也记不清了,曹操深感遗憾,只好作罢。就是在金戈铁马中,曹操也不忘行乐,所以史书上说他“倡优在侧,常以旦达夕”。他自己在在击败袁谭时,还曾于“马上舞三巴”。

  曹操毕生重视音乐文化建设。他先后任用过音乐家杜夔为太乐令,主持古代乐曲的发掘和整理工作,重用著名琴家阮瑀,让他经常在宴席酒会上弹琴作歌;他同情音乐家蔡邕的不幸,特遣使者用重金从南匈奴处将蔡邕之女蔡琰(文姬)赎回汉朝,命她追录其父在战乱中散失的著作,其中包括一部分音乐著作如琴曲论著《琴赋》、《琴操》,使这些著作得以流传至今。

  曹操是在公元二一九年去世的,临死时,他遗令使其婕纾伎人居住在铜雀台上,“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亦即在他的陵墓前演出歌舞,以慰其九泉之灵,真可谓驾鹤西去仍不忘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