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中产和遮蔽贫困值得警惕


  8月3日,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合理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城镇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住建部专家表示,中国城市中只有7%~8%的人是贫困人口,是一个保守估计。

  就当下而言,“中产”和“贫困”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与标准。比如2010年亚行便发布了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据其提出的标准来估算,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中产阶层人数为8.17亿该报告对中产阶层的定义是每天消费2~20美元的人群。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介绍,官方在2004年曾有一个标准:人均收入2万元,即户均收入6万元以上,即是中等收入。现在,社科院的蓝皮书再度给出“中产”和“贫困”的数据,也遭受类似的关于概念与标准的质疑。

  没有概念和标准,不代表普通公众没有感知。对绝大多数公众而言,“中产”和“贫困”只是一个“头衔”如果像亚行定义的那样,“每天消费2~20美元的人群”便是中产,相信很多人只会感觉“被中产”。在基本的收入尚不能保障,在房价、教育、医疗重压下难以抬头的很多人来说,能够过上基本的体面的生活,已是最大的奢求。正像亚行将中国的中产阶层划分为“底层”“中层”“高层”三类一样中国的“中产阶层”中有3.03亿属于底层中产阶层,一旦遭遇重大危机,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

  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中国国情不同于发达国家,若按照目前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和反贫战略,中国的经济状况是无法支撑的。”“国情论”不是借口,社科院以蓝皮书的方式界定“中产”和“贫困”数据,也不能简单将其视为数学问题。如果罔顾民意,简单化地浮夸中产和遮蔽贫困,除了会给公众留下“学术不严谨”的印象之外,由此延伸的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社科院以“城市蓝皮书”的方式发布的“中产”和“贫困”数据,很可能被作为政策出台制定、保障体系建设等层面的依据,所以,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