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特大动车追尾事故似乎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主流媒体的声讨与追问没有了声音,百姓的注意力自然就逐渐被分散了。显然,这样的结果使在那段时间承受了巨大压力的有关当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来,最高层的确要给宣传控制当局记上一大功了。每当中国有大事发生,每当百姓受舆论的影响而群情激昂的时刻,宣传当局就会使出惯用的招数,实行釜底抽薪,将能够控制的全部主流媒体全部禁声。比如这次,当触目惊心的动车特大事故发生之后,铁路部门的傲慢表现,有关方面的应对无力等情况,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不满和愤慨之际。领导们顿时坐不住了,他们担心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比动车事故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政治事件,于是使出了舆论控制的手段,全面封杀媒体上有关动车事故的各种报道。尽管这样的封杀由于如今有了网络的存在,只能是相对的,有些声音还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出来,但毕竟其影响力大为弱化了。
也许,在讨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落实的时候,实现舆论自由的呼声会遭遇更加强烈的反对。没了舆论控制,真正实现了言论自由,如何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氛围呢?如果允许不同声音的并存,执政优势又该如何保证呢?由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在目前政治高度敏感的中国绝无可能公开讨论,即便站不住脚,也会在绝对权力的护卫下,大行其道的。只是有个基本的道理都已经存于大众的内心,不让人家讲话、只允许一个声音的国度,是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国泰民安的,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只能是局限在很低的层面之上。
舆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众的呼声,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但愿有一天,我们的决策层能真正意识到。任何事件,既然发生了,了解真相自然就是民众当然的权力和基本的诉求。如果仅仅靠舆论控制来试图缓解民众的激烈情绪,减轻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压力,这样的选择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就拿这次动车事故来说,如果不做舆论控制,继续让媒体深入报道会怎样呢?无非是更加深入地挖掘到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及披露更多的真相,让政府官员们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的前提下,更加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且能举一反三,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消除各种可能的事故隐患,将各项政府责任的履行自觉置于舆论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监督之中。
尽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各级官员会承受各方面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却的确能够起到改进工作质量,增强专业素养,重新赢得公众信任的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或许会通过认真吸取此次事故的教训,有效地杜绝以后各种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难道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上上下下一致期待的吗?而堵塞言路、控制舆论的结果则可能恰恰相反:官员们的压力是减轻了,但也因此可能放过各种可能的隐患,以致无法杜绝以后类似事故的发生,悲剧还可能重新上演。我们是否能够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又如何能够承受这样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