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说 自 话


     

 

(一)

生命源于阴阳,阴阳是有,有恒在。

无非无,无亦有,无有无别,同为恒在之形态。

恒在恒动,恒在休克是不可想象的;恒动之力量在内不在外。

恒在无时空属性,恒在恒动之生成物则有时空属性。

宇宙是恒在恒动之生成物,天、地、人、鬼、神及其他宇宙万物亦由恒在运动变化生成。

恒在非本源,恒在取消本源;思考本源问题必落入时空的窠臼(所以“人类思考(本源问题)上帝会发笑”)。

对不存在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思考,只是对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必然把人误入歧途。

我们思考的问题,多数是不存在的问题(如“本源问题”),只有少数是存在的问题(如“因果问题”)。

因果问题虽然存在,其实世人亦多误因误果。

2006122

(二)

恒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恒在恒动,为宇宙人生之根本;宇宙万物相克相生、相互转化,为因果之根据。

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思考,百家百说,佛家最近其真相;而佛家诸宗,又推禅宗极高明。

禅宗之高明在于:对不存在的问题,不费思量;对说不清的事情,不费唇舌。若思量不可思量,说不可说,必多悖谬。

                                                                                2006123

 

(三)

在禅宗看来,整部大藏经浓缩就是一部华严经,整部华严经浓缩就是一部金刚经,整部金刚经浓缩就是一部心经,心经再浓缩就是一个“心”字。

禅宗甚至不拜偶像,不念佛号,不往西方极乐世界,“修”只在“心”上用功。

众生和佛的分别只在迷、悟之间,“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而迷与悟又只是心之一念。

所以禅宗求佛不向内不向外,“自心是佛,佛是自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佛学即心学,学佛从心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心,亦色亦空,非色非空。

心经的智慧在此,禅宗的智慧在此,整个佛教的智慧亦在此。

以下文字引以为据--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石头)曰:“不得不知。”

(道悟)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石头)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师曰:“碌砖。”

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

 

(僧)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

师(药山惟俨禅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丹霞)过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诃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丹霞)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院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丹霞)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主(院主)自后眉须堕落。

 

林语堂亦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学者,修禅宗,他的母亲则修净宗,且这位母亲极虔诚,整天不停的念“阿弥陀佛”,儿子对佛号极反感,又不知如何劝说母亲。有一天,他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念一声“阿弥陀佛”,他便唤一声“妈妈”,没几下,母亲烦了,回头道:“滚远点”。“这样看来,”这个儿子向母亲说,“菩萨如果也听得见您这般的唤他时,他不也要发恼吗?”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当一个人触摸到自己的心的时候,芝麻之门就要为他打开了。

                                                                            

                                                                                20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