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办法。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着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17世界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唯物主义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第一,成人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科学发展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证明,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发展便和人来的,是无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较高级的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这就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了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的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谓的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物质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分开不同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时间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时间有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性;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劳动时间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过程是指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对立的三个方面:1、联系观点和鼓励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独立。两者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使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及外部矛盾,即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设想得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的包含着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质是指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性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现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又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其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范围和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知道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要正确发挥仁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仁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仁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其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可续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学习笔记(02)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