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价值回归是PE的理性拐点


  价值中国:首先请您介绍下达晨创投以及您在达晨的工作。

  李永林:
达晨作为第一批按市场化运作设立的内资创投机构,重点关注文化传媒、消费服务、现代农业、节能环保四大投资领域,目前,管理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我本人重点关注TMT、文化传媒和消费服务。去年达晨设立了一支文化产业基金,也是我们做的第一支专业基金,未来我们希望在达晨关注的领域都募集专业的基金,往专业化方向走。达晨的投资阶段还是以成长期为主,早期项目的占比能占10%,成熟期pre-ipo能占20%,剩下的70%都投资于成长期,大概就这样一个分类比例。

  价值中国:当前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有什么特点?

  李永林:
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电影、娱乐、动漫,还有传媒领域。传统媒体涉及到改制的一些问题,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传媒是很大的一块。还有像旅游、体育、商业服务等,都属于文化产业。还有一些与消费相关的东西,到底属消费品还是文化产品很难讲,毕竟文化范畴很大。这一行业靠的是人的智力,而非像传统行业那样是劳动密集型的,我们特别关注数字电视产业链和内容产业链的投资。但是由于受到整个产业链条不完整以及体制方面的制约,文化的投资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投资选择上,一个电影如果作为项目,基金肯定不会去投,投的是公司,看公司做电影的哪个环节,比如专注发行的博纳上市了,专注制作的华谊也上市了。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准则和其它行业的投资相差无几,要关注人、团队、市场规模等等。

  达晨是比较典型的VC,不像其它人民币基金去做PRE-IPO的项目,要个份额跟投就好了。我们还是希望投那些规模不大,但是处于拐点期的企业,我们基金的70%基本都投在这个阶段,那些pre-ipo的公司我们投的不是特别多。这是按照财务来说。若是按照行业来说,比如说电子商务,即使没有利润我们也会投一些,我们最近就投了很多移动互联网的项目,都是处于很早期的项目。

  价值中国:你们对移动互联网做了哪些判断才让你们投了这么多项目?

  李永林:
我们长期看好移动互联网投资机会,相信未来最大的机会就在这里面。现在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要素逐步成熟,娱乐、阅读、支付、电子商务已经多点开花,比如我们在地铁里能看到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在玩手机,这就代表了市场需求。之前,我们在电脑前上网可能是一个小时,而手机上网可能就十几分钟,正是这一差别带来了不同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是有可能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除去休息、工作,其余时间很大一部分用于娱乐,移动互联网就是在抢占你的时间。这就要分析哪些东西在占用你的时间,占用绝大多数人的时间,这就是未来的趋势,未来杀手级应用很难界定于某个具体领域。

  价值中国:你们也投了不少农业项目。

  李永林:
农业类项目我们投了很多,比如福建圣农、煌上煌、晨光生物和天景食品等现代农业企业,像福建圣农,回报近30倍,这是达晨非常经典的项目。我们最近还投了几个渔业的项目。现在我们依然看好农业,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但是未来的现代农业,将以产业化程度高的规模化经营为主。随着行业开始集中,肯定会伴随着产生一批现代大型龙头农业企业。这样的企业都符合我们所说的处于拐点期的项目。

  价值中国:你们在做项目判断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李永林:
这个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首先看市场够不够大,太小不必去考虑,至少也要有四五十亿的市场。还要看事情,若是有很好的团队,有很好的市场,但团队和市场不匹配也做不好。投资在大原则上其实没有区别,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看人不仅是看重某个有技术背景的人,也不仅是看重某个人有一定的行业经历和管理经验,看人的深层诉求是看重这个人的人品,有能力识别商业机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能够将团队培育起来,通过团队的力量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将商业机会转化为现金流。像价值投资,大家都在讲,巴菲特也在讲,可只有巴菲特做好了。但大家做不好的原因多种多样。

  价值中国:在您看来,一个项目的投资失败主要是对人的判断的失败?

  李永林:
好的企业是人做出来的,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一旦投错了人,可能就足以让投资机构血本无归。比如每天都会有公告说,谁的IPO通过,谁的IPO被否。IPO被否一个是审核方面的原因。因为是人在做审核,可能因为你沟通不畅,没有把企业亮点表达清楚,公司的历史沿革、法律中介方面都可能成为你的硬伤。如果是因为你的业务模式太新,大家看不清所以不让你过,这种情况不会有。

  价值中国:有人质疑姚记扑克这样的企业上市,说明现在的创业板定位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永林:
这种有争议的公司要从长远来看,能不能上市、上市之后交给谁判断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交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判断。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用脚投票,你的公司好就买你的股票。长远来看是要由投资者来判断。要说这种公司能不能上市,从国外来看,只要能发的出去,说明投资者是认可的,看二级市场的表现。再者,这种公司为什么不能上市呢?有硬伤么?不符合上市规定吗?都没有。做扑克怎么了。现在做服装、餐饮的都不愿意上市,还有洗脚的、理发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或许十年之后,中国的IPO制度就不是注册制了。你上不上市不是要别人说了算,而是投资者愿不愿意买你的股票,由市场行为来判断。

  价值中国:大量的资金在创投市场,存不存在一种泡沫呢?

  李永林:
只要是赚钱的行业大家都想来赚钱,泡沫肯定是有的,但总有灭掉的时候。目前中国的股权投资、创投市场过热是阶段性的,是处在大浪淘沙的时期。全民PE现在很热,难道热就不好么?热说明大家都认可,表面上看来是不错的,市场会淘汰一部分不赚钱的公司,投资回报能说明一切。投资人只关心回报率的问题,将来可能会有80%的人发现这个行业是不赚钱的,甚至还没有银行存款或投资房产的回报高。现在行业利润在趋于平均化,过去上百倍的回报率很难再现。如果按照十倍、二十倍的市盈率去投一个项目,等到上市后能不能赚钱,这个事是很难讲的。可能要比炒股赚钱,但是在这期间没有考虑到流动性的问题。在将来,三四年以后,当主流的基金到期清盘的时候,LP会发现可能回报率会非常的低,这就意味着现在都是在交学费。总体来说,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早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很多PE津津乐道以发审会证监会的眼光看项目,殊不知这样只会越来越限制降低自己的投资能力。PE要做的更多是投出有特点的高成长项目,至于是否符合目前的上市要求则可以不要看得那么重要,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目前的审核制政策,更何况很多时候是要靠投资人去推动这些企业作为突破型的上市案例。

  价值中国:最近,创业板市盈率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板的这种所谓的价值回归,对投资有什么影响?

  李永林:
市盈率下降是价值回归的过程,说明你公司不值那么多钱。原来之所以炒,可能是由于资源稀缺。现在审核步伐加快,上市公司数量供给多了,需求就降下来。好的公司股价一直会很高,差的就沉底了。这是很正常的。市场需要一批真正的创业企业,才能让市场认识到创业企业的风险特征和定价原则,并且真正的创新企业大量快速上市,市场还可以回到市场应有的定位。

  一二级市场向来是联动的,正是二级市场的不理性滋生了一级市场的泡沫。二级市场的投资下降,一级市场也会受影响,有的项目投的时候就20倍PE,将来发行的还是20倍PE,无疑将会对创投机构的收益产生重大甚至致命的影响,因此,创业板价值回归这逐步倒逼一级市场的理性回归。

  价值中国:在这种格局之下,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的关系是什么?

  李永林:
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在同一平台上运作,竞争肯定是有的。2007年的时候这个行业很热,以投互联网为代表的美元基金很火,2008年底金融危机以及创业板出来,人民币基金的“东风”有压倒美元基金的“西风”的态势。2010年差不多由回到对等的位置,到现在为止大家都一样。在这个行业,你会发现永远是最好的基金在竞争,比如IDG、红杉、达晨、深创投,而和它们的基金属性无关。

  投资机构都希望发现行业里的明星、新星去投,只是有的拿美元投,有的拿人民币投。拿人民币投的希望以国内A股、创业板上市为目标,拿美元投的基本就是以美国的纽交所、纳斯达克和香港主板为目标。各个资本市场有各自优缺点,美国资本市场比较成熟,市盈率偏低,但对公司的财务要求比A股低很多,并且对于互联网、高科技的公司更认同。香港对消费品、房产有依赖,大陆资本市场A股发展不太成熟,估值比较高,上市就可以拿到比你想要的还要多的钱。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是针对中国消费者,到美国上市去的话,对你的价值和品牌可能是没有任何提升的。你在国内上市就不一样,股民对你的公司和业务都有更好地判断,海外投资就不一定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企业家、投资者认不认可你。不管怎样,对一个融资的项目来说,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些基金能够给融资的公司带去什么,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美元或者人民币或者其他投资方式。至于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趋势,我相信在未来,人民币基金将有一个很大的增长的态势,外资机构本土化、本土机构国际化、美元基金与人民币基金并行募集的现象也将成为常态。

  价值中国:您对未来的乐观信心从何而来?

  李永林:
首先这不是一个夕阳行业,这一行业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包括你刚才问的这些问题,只是短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资本市场的成熟美国、英国,现在的问题还是问题吗?现在的A股市场要和美国一样的话,PEVC化、创业板泡沫、美元人民币基金的区别,都还是问题吗?成熟的资本市场如果出现财务造假问题,投资人可以做空、索赔,通过索赔都能让公司赔死。不论什么时候,不应关心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在于对对人的判断、项目的判断。你投的项目在经历一次金融危机洗礼后还能否保持每年30%的增长,这才是你应当时刻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