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股市必须彻底改革体制


  今年我国股市一直低迷不振,特别是近期来股市连续下挫,已经跌到2500点左右,跌至3年来的股市最低值。A股上半年蒸发了8424亿元,从股民开户数来看,截至 2011年8月26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6032万户,粗略计算上半年每个A股账户平均净亏损5257元。股市连续下挫引起了诸多媒体和专家的关注。现在股市怨声载道、人气低迷,长此以往,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走势,带来更大的影响和损失。

  专家认为股市长期低迷,有其深层次的体制性原因。自中国股市创立之日起,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诸多体制上的缺失和制度缺陷,必须彻底改革,才能让股市获得新生。为此股市必须在体制上做大手术,建立以下几种新机制。

  一、改革证监会管理体制

  证监会作为全国股市的管理机构,要彻底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我国证监会是政府机关,是掌握上市公司命运的审批机构,领导干部实行官本位的任命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股市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证监会应退出政府官本位系列,从官办的审批机构转向股东大会的办事机构,强化其市场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现在的证监会是上市公司的总开关,成为众多企业公关的对象。这里隐含了众多的权钱交易,增大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这就是官办的审批体制的集中反映。正因为证监会是官办的政府机构,它从部门的既得利益出发,从审批的上市公司利益出发,发疯式地向股市发行新股,而根本不代表中小投资者和股民的利益。为此,必须改革证监会的管理体制,才能建立市场化的新运营机制。

  二、改革调整新股上市机制

  这些年我国股市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股上市过多、过猛、过快,摊薄股市,压低股指,把股民变成任人宰割的对象,陷入亏损的泥潭。为此,专家建议今后新股上市要由证监会审批转向股东大会的筛选,让新股上市接受市场的选择,而不是证监会审批机构的选择。新股上市要因时因地而异,掌握新股上市的节奏、速度和数量。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减少新股上市的数量,甚至阶段性地停发新股,才能托救股市,保证中小投资者的正常收益;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增加新股上市数量,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区段研究新股上市的节奏和规律。

  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强行分红机制

  在中国的股市,依靠上市公司分红来获得投资收益的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多数情况下投资者依靠低买高卖来赚取利差。中国股市“牛短熊长”,除个别年份外“七亏二平一赢”的概率几乎成了中国股民的魔咒。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股指却从历史最高点下跌了一半,9成投资者亏损,连公募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未能幸免。为此专家建议要加强中上市公司运行质量监管,建立强行分红的机制,增强上市公司的责任感,定期回报股民,这样才能使股市健康有序运行,保证中小投资者的正当收益。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重圈钱轻分红,甚至拒不分红,上市公司获得的巨额利润一是用于再上项目,二是用于海外投资,三是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拿钱去炒“高利贷”。据人民网统计,截止9月6日,沪深两市有119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59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72亿元,同比增长38.2%,委托贷款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则达24.5%,高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也高于央行利息4倍以上,是十足的高利贷。有资料显示全国有67家上市公司发放 “高利贷”170亿元,35家上市公司涉嫌当高利贷倒爷,房企成冤大头。因此建立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机制,对股民、对上市公司都有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四、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在中国股市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从证监会到上市公司都重上市轻管理,形成了上市公司的终身制,使上市公司缺乏做大做强的激励机制,同时也导致上市公司的质量良莠不齐。必须让上市公司接受市场的选择,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运行质量和效益特别差以及多年不分红的上市企业强行退市,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让股市有进有出,成为“一潭活水”。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给上市公司增加压力,压力变动力,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股市才能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股市还需要建立股民集体诉讼机制、打击内部交易等新的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市场法则的制度保障,中国股市才能起死回生、由熊转牛,才能给宏观经济带来新的动力机制,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