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感想


 

      新闻出版总署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但人们习惯上还是按主管部门把期刊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按照这种分级方法,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级、地市级依此类推。这种纯粹以所属主管部门来划分的期刊等级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期刊评价,当然,就行政级别来说,国家级期刊是国内最高级别的期刊。这样的区分如果作为期刊类型的划分可能会更恰当。
    我们国家对国家级刊物并没有权威的明确的界定,而且图书情报界也不提倡这种级别划分。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在1994年2月1日的《健库报》(答读者问栏目) 中曾明确表示:以国家级、省市级这样划分期刊,不能完全反映出期刊的学术、技术、编辑、出版等总体水平,国家级期刊的总体水平,不一定比地方性期刊高。把期刊划分一级、二级、三级或国家级、地方级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以此作为考核标准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
    考虑到有些情况下还需要用国家级、地方级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期刊,因此有必要罗列一下常见于学术领域的界定方法,有学者认为以下13 个方面大概可以基本概括国家级刊物的范围:
    1.中央机关主办的期刊,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求是》。
    2.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 主办的期刊,如《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院刊》。
    3.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 主办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
    4.中科院某某研究所主办的期刊。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图书情报工作》。
    5.社科院某某研究所主办的期刊。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研究》。
    6.一级学科的国家级学会主办的期刊。如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情报学报》。
    7.以“中央”、“中国”冠名的研究院(所) 主办的期刊。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研究》。
    8.国务院各部委等机构主办的期刊。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
    9.  某些国家级研究会、协会、联合会、促进会、公司主办的期刊。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10.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如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群言》。
    11.某些部属机构主办而确属某学科(专业) 领域的国内最高级别的期刊。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主办的《党建研究》。
    12.某些权威国家级出版机构主办的期刊。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人民文学》。
    13.国内著名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如北京大学主办的《北京大学学报》。

 

论文写作感想

      一看这题目,是很吸眼球.其实,我是在请教高手们,与他们交谈后受到启发,也的确发表了一篇论文。真的,我虽然在图书馆扎扎实实地工作二年了,才发表一篇论文,实在惭愧!看到教研的老师们写出了好多论文,有些还是高质量的论文,如代卫平教授、王玉玲教授等,让我很是羡慕。于是,我就向二位教授请教,也向新来的万纪耀老师请教,并结合这两年我尝试着写的苦恼,谈谈自己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不完全到位。
       1.做,我理解的“做”是指深入图书馆工作第一线积累和收集论文素材。任何一项工作你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对它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外行人看图书馆工作,认为图书馆是借借还还,人人都能干的工作,看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如果你想真正写点像样的论文,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收集和积累论文素材。
       2.学,我所说的“学”是指我们这些非图书馆专业的馆员,如果有条件最好参加成人图书馆学专业函授学习,如果条件不具备可自学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如图书馆学概论、现代图书馆管理等。本人只常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姚朝俊、庄子林等联系,与之交朋友,从而了解各馆的情况,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真是受益匪浅。
       3.看,我强调的“看”是指多看一些图书馆专业期刊,这样一是能学到或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二是能了解当前图书情报的最新动态。要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多看,最好是保持连续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可能有的论文你看不太懂,不妨多看几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不妨过一段时间再看,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4.融合,“学”是理论;“做”是实践;“看”是借鉴别人的经验,通过学、做、看,为自己定一个研究方向,并注重收集工作中的实证材料,只有把这些融合在一起,才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与写作能力。
       5.写,写什么?确定主题很重要,一般选择你熟悉的方面,这样论文写起来顺手一些。我们这样半路改行的馆员多写一些实际工作,如果能把图书馆工作和你的第一专业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积的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前进的目标。今后我要尽可能坚持多看多写,汲取同事们的优点,相信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一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附:“国家级期刊简介”一文,摘自邮局《报刊订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