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短周期回落,无系统性风险


  库存周期的高峰在2011年4月如约而至,按照我们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理解,本轮中周期自2008年底开始以来,从被动型库存周期到主动型的库存周期,中周期中的最初库存周期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我们认为,库存周期的分析方法和逻辑仍然是分析市场短期波动的基本方法,但在中周期加速直至繁荣的背景下,库存的节奏以及决定库存的变量都会发生变化,2011年的二三季度将是影响经济最核心变量的转换期,也是分析方法演进的过程,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将呈现过渡特征,这也与当前市场的迷茫相一致。

  我们曾在《新财富》5月号杂志中提出在2011年的二三季度之交,外围因素对通胀的影响是一个最不确定的阶段,这可能会提前或者推后全球虚拟经济收缩的进程。目前来看,全球的虚拟经济的收缩进程已经确立,世界经济也开始进入了过渡期。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美国经济正在朝着虚拟经济渐趋收缩的方向过渡,虽然目前来看,进一步的定量宽松或者加息都不是当下的现实选择,美国的货币政策表面看是维持现状,但从货币刺激转向进一步的制造业及建筑业复苏的基本方向已经显现,所以,美元的企稳以及资本向美国建筑业流动的概率都在不断增大。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经济进入虚拟经济收缩并向实体经济复苏过渡的阶段,这实际上意味着一个反危机阶段的终结,这种预期引起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这显然也是一个大的转折。

  国外和国内的两个转折实际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着分析框架的延展。过去两年多,库存周期框架的三要素是价格、资金成本和产能利用率,其核心是产品的价格问题,而未来框架的三要素应该是产能扩张的投资、克服成本的效率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总需求扩张,其核心演变成了企业的利润问题。过去两年的库存周期带有极强的系统性,行业的起落具有一致性,而且产业之间的传导具有规律性,即涨跌都是板块和轮动问题。未来的分析框架将首先是从微观入手,即带有极强的自下而上的特点,因为产能扩张和效率提升都是个体企业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涉及到的变化包括:市场的基本动力由估值推动转向业绩推动已经成为基本趋势;2011年下半年以后的投资可能需要更加均衡化,类似前两年的剧烈的板块间此消彼长状态可能都不会发生了。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或许也可以勾勒出未来的宏观走势以及相对应的投资线索,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自4月开始的经济增速放缓当是一个短期的调整,而且,4月的调整甚至不能称为是本轮库存周期的高点,只能称之为库存的短期波动高点,我们认为会出现去库存,但不会是一个剧烈的过程,库存的调整节奏会变短,幅度会变浅。从时间角度看,我们推算在2011年的三季度后半期出现新的低点,因此,无论从时间和程度上看,调整的过程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预期将经历一个通胀的短期高点,虽然普遍认为通胀的调整有限,但确实通胀的超预期回落或者是通胀不回落对市场都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温和的滞胀过程反而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阐述的这种周期波动方式只是基于周期理论的推测,虽然基本方向不会发生变化,但时间点仍需要进一步跟踪和观察。如前所述,温和的滞胀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是,美国虚拟经济收缩以及大宗的回落程度仍处于不稳定的预期中,而中国通胀回落的时点和程度以及对应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将会对经济及市场的节奏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至少目前来看,二三季度确实是观察期,这一时期,市场可能不上不下,也可能忽上忽下,但经济都不会有系统性风险,而仅是过渡阶段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如果2011年三季度出现新的短期波动低点,市场的最初动力仍然离不开估值修复主题,所以,低估值品种或者是通过调整变成低估值品种的版块将是首要的驱动力量,因此,我们仍然倾向于认为金融或者保障房相关板块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与此同时,消费品的估值中枢仍然会保持稳定。而所谓的成长概念以及主导产业概念,基本仍只能存在于个股行情。如此,指数的上涨仍可能是指标股的上升,系统性的市场上升仍不会是主要特征。从周期的运动看,真正的中周期的主导产业形成以及公司成长性的显现估计要在2012年体现,目前仍处于纠结新需求在何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