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股市信心期待制度“给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指数亦是投资者的“信心指数”,而“股市信心”在近期也屡被提及。如在1月6日-7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提振股市信心”;2011年年底,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对中国股市“有信心”。“股市信心”之所以成为热点,其实源于近两年来股市差强人意的表现。

        与前年一样,去年A股市场再次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上证指数以21.68%的跌幅再次“熊冠全球”,其表现甚至还不如深陷债务危机泥潭的欧美市场。而在上市公司融资方面,去年共有282家企业在A股首发上市,全年股票融资达5073亿元,上市公司债券融资1707.4亿元。股指表现最“能”与“圈钱”的牛气冲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再次暴露出A股“圈钱市”的本质。

        毋庸置疑,去年股市的糟糕表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圈钱”现象又成为千夫所指。事实上,融资过度确实对股指的下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但市场本身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其实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年来投资者的信心才会逐渐被“蚕食”,去年股民才会人均亏损超过4万元,A股表现才不幸连续两年登上最“熊”的“宝座”。

        制度存在重大弊端与缺陷,监管的缺失与缺位,是影响到A股市场健康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最大障碍。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以及分红制度此次被直接“点名”,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如新股发行制度历经两轮深化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新股发行没有实现“市场化”,倒是发行人“圈钱”实现“市场化”了;新股发行价格不是更合理了,反而是“三高”发行大行其道,也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与浪费日益严重。

        再如退市制度。自2005年之后,真正“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堪称凤毛麟角。退市制度的形同虚设,使为数众多的股市“不死鸟”能够“苟活”于市场。而为了保牌保壳,报表重组、资产重组等不乏其例。特别是资产重组,几乎已经演变成了内幕交易的“发源地”。如此格局,不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断出现,也常常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的A股市场,并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反而常常呈现出“背离”的态势;中国GDP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股市表现却被欧美远远地抛在身后,这一切明显极不正常。因此,深刻进行反思,对症下药,推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才是当务之急。笔者以为,彻底地进行制度变革,才能真正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实现保驾护航。

        郭树清履新中国证监会后,其迅猛、连续地烧起的几把“大火”,显然均是有备而来,并极具针对性。笔者以为,要提振股市信心,制度变革才是关键。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市场,一个中小投资者利益能够受到切实保护的市场,一个违规行为会付出沉重代价的市场,一个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严厉的市场,才是一个能够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