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明的质疑被“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引用


刘先明的质疑被“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引用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来源:《原创》】【作者:管理咨询顾问张扬】【发布时间:2009-8-27】
http://www.greatopcg.com/ch/knowledge01_1.asp?new_id=17
 
我们常说管理学既具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科学性表现为它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技术装备、资金、信息等,而艺术性主要是说管理学具有创造性,不能完全依赖规律得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由于管理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因此这便给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麻烦,主要表现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曾经鲜明地提出,管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实践,甚至断然决然地辞去为MBA授课的职位,创建了实践导向的管理训练项目,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应该更加关注于实践活动。为了突出管理学科的应用特征,学术界也一直强调管理学科的应用、边缘交叉、软科学等学科特性,管理研究和教学方面也在非常注重案例研究和教学,那么理论为什么还是与实践脱节,学术界为什么还是与企业界脱节?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一、管理学者和管理实践者思考管理问题的视角不同   
学者和企业实践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管理学的研究学者主要是关注普适性的问题,是从大量的先进管理案例中分析问题,找出共性,凡事问一个“为什么”,是哪些因素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对于真正的企业实践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错综复杂的具体问题,他们的关注点是如何解决问题,步骤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说:“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那么这里就存在了一个矛盾。精细管理工程的创始人刘先明提出过一个这样的质疑:一些讲授企业文化的老师没在企业工作过一天,是否能够讲好企业如何有效创新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是否能够讲好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生产活动相结合?他认为如果给现在全国讲授企业管理的老师每人一个企业,其中80%的企业不出三年要倒闭或被兼并;如果让全国所有企业的老板去参加我国大学里企业管理专业课或MBA课的考试,80%的企业老板及不了格,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多数管理培训学员的认同。可见,双方的关注点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


二、理论有好有坏,实践有高有低,两者不匹配
对于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求管理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什么是科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中提到:首先,科学问题是深刻的,能够揭示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次,科学问题是具体的,是在某些客观约束条件下存在的问题,失去了对约束条件的理解就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问题;第三,科学问题是可操作的问题,它能够通过研究者从各个学科借鉴来的科学方法加以验证。如果能够找到在先进管理实践中的科学问题,那么就可能产生理论创新,形成好的理论,反之如果理论问题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没有意识到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就会造成落后的管理理论与先进的实践相脱节。此外,更加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落后的实践脱节,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仅仅是走过第三十个年头,整个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计划经济的烙印还没有褪去,还存在大量的不正当竞争,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管理一直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位置,和国际上的优秀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个我们也可以从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大多是国家垄断企业看出。因此不管是好的理论和差的实践,还是差的理论和好的实践,它们之间都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三、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国企业实践不符(总体超前于我国企业实践),这也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呼吁要创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除了第二条所说的我国的管理实践总体落后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外,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另一层原因是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对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不适用。这主要是文化的差异,目前管理学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往往能占到总资产的70%。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东方文化可能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合作,因此企业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三大原因,笔者认为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希望能给企业界和学术界提出一些建议。
一、注重规范的实证研究以及研究范式
管理学研究中实证分析很重要,因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因此除了要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避免主观臆测,还要更多的深入企业内部,挖掘内在的规律和机理,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
规范的实证研究很重要,其中研究设计和结论分析更重要,而且也难以模仿。实证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的职业训练,靠严谨的逻辑增强说服力,不能为了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更不能为了追求实证研究而造假。自然辩证法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科学认识一般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五阶段:


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图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得出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范式,这也是国外长期坚持的研究范式,即“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理论文献综述——指出以往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假设——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验证假设——提炼结论——评论结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指出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这种范式值得借鉴和学习,因为突出了问题导向,通过文献研究有助于了解问题的本质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数据分析增强研究结论的信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范式并不单纯是一种内在逻辑,也不是套用此范式就可以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前端的研究设计以及后端的结论分析,计划研究的问题如果不是一个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即使样本量再大、方法再复杂,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对实践有误导的结论。结论分析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只是集中在数据统计分析上,反而容易走人另一个误区,即为了实证而实证。因此,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应该关注实证分析,并在研究范式上做出改进,这是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管理实践者需正确认识管理理论的作用
对于管理实践者,也就是管理知识的消费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理论的作用,不是直接照搬过来用,而是寻求自身实践活动与先进管理实践活动之间的差距,并探索改进的路径。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当他接触到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案例时,往往会将自己经历的情境与理论和案例中描述的情境相对比,从而找到差距,获得灵感。但能否将这些灵感落实到提升自身企业的实践活动上来则并非理论和认识本身能够解决的。因为执行的结果是由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决定的。理论本身只是对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参考,它能够使决策者发现不同的解决途径。


三、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发展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指导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前面提到现代管理学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很多成熟的管理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当中,但是针对我国企业而言,还存在一个适用性的问题。比如中国人更加强调社会关系,“宁做合群羊,不做出头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他们只能给我们提高“术”的方面,“道”的方面还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发展,而且我国5000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管理学方面不乏很多经典的理论,比如《孙子兵法》,它已经成为许多顶级商学院的教材,还有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都对我们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国内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这将对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很有帮助。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他们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将这些企业的管理实践升华为特色的管理理论,是摆在国内管理学界的一大难题,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么到时候可供我们选择的管理工具就不仅仅是老外发明的SWOT、4P、4C了,令人欣喜的是在企业界已经有所尝试,比如海尔发明的“OEC”管理模式,其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因此管理学产业界与学术界应充分合作,产业界中的优秀企业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料,学术界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管理理论,继而由比较落后的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学习这些管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