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医学院及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学者们共同发现了一种具有“双重身份”的基因,一方面它显示出具有抗肝癌功效,另外又与白血病的发展有关。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的《癌细胞》(Cancer Cell)期刊上。
文章指出,该基因编号为PTPN11, 这条基因编码的蛋白酶Shp2保护肝细胞免受毒性破坏或者致死,但同时,酶Shp2又是多种类型的白血病的发展因素。该论文的作者,病理学教授冯根生说:“PTPN11/Shp2在肝细胞癌(HCC)里作为肿瘤抑制剂的新功能与已知在白血病中的致瘤性形成对比,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但我们认为,这为肿瘤形成提供了新观点。根据不同的细胞环境,同一条基因拥有致肿瘤性或者抗肿瘤性。”
从前的研究认为,PTPN11是一种原癌基因,在患有不同白血病患者体内,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该基因的显性突变变体,同时发现了大量表达的基因产物酶Shp2。当研究人员剔除了小鼠模型肝细胞里的Shp2,结果却发现小鼠患上了肝癌。
另外,由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医师领导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在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细胞样本中发现,PTPN11基因的表达水平不足,明显偏低。
冯教授说:“在哺乳类动物中,包括人类,肝脏是最为关键的代谢器官,它拥有独立的再生能力,让它能够抵御食物中毒、病毒或者酒精。Shp2通常会保护肝细胞,移除肝细胞里的Shp2会导致肝细胞死亡,这会反过来引发补偿性再生和炎症反应,使得化学致癌物的积累诱发肝癌病情加重。”
冯教授认为这项发现突出了肝癌的独立机制,并显示出不同类型癌症起源的复杂性。另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致肿瘤和抗肿瘤性中的基因转录因子Stat3。“我们的研究表明,促使肝细胞癌发展需要转录因子Stat3,这与文献中提到Stat3具有致肿瘤性的说法一致。但我们也发现,在肝细胞中删除Stat3,也会造成适度但是明显的肝细胞癌增加。”冯教授补充说。
“双重身份”基因:致癌又治癌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