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州万松山玉虚观谈道教的兴衰
作者拜访方业儒道长
春节前,我来到赣州市水东境内的万松山玉虚观拜访了方业儒道长。寒冬万物萧条,冷清之中,我沿着一条较为陡峭的小石阶路,步入玉虚观内,只见门口有一个老妪,见有人来脸上露出惊喜。方道长坐在观内,观内灯光昏暗,没有其他香客。
我与方道长也是多年朋友,但是多年不见发现他苍老许多,走路颤抖身子,说话声音没有以前宏亮。他慈和地微笑招呼我坐下。他说自己已94岁,但是清晨起来还会打打拳。眼前这位有功于赣南道教事业发展的老人,在寂寞中坚守弘法所表现的那份坚韧和那份自信,让我深受感动,表示由衷的敬佩。
说起玉虚观历史,方道长如遇知音,津津乐道。
追根溯源,玉虚观于唐开元中(713~741)建,属十方丛林。世传晚唐道士施肩吾(即华阳真人)曾一度由洪都(今南昌)西山来到赣州,与真人刘继先共同修持于此观。宋治平年间(1064~1066)英宗曾赐观额,明永乐年间(1403~1423)翰林学士解缙曾书“玉虚观”额。明初,刘渊然(赣县人)大真人将此观立为修持之地,遗下四代(即刘渊然、刘继先、刘明清、刘子英)修持立功。修持名曰:“上士修持,升为天宫;中士修持,南宫立仙;下士修持,在世长年”。观内建有丹炉、丹台和丹井。当时玉虚观由皇帝御封道官掌管,并受龙虎山张天师节治。
清代,刘子英道士设玉虚观为府观,掌管赣南道教事务;立阴阳学执管道纲,焦道士主持观内阴阳法事功课。民国时期,在此兴办小学。解放后,仍为水东小学用地。
在众所周知的历次浩劫中,玉虚观也在动乱中被捣毁。所幸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它又重获新生。当地政府决定1989年在水东万松山(又名仙山)重建玉虚观,并由方业儒道长负责筹建工作。1990年6月峻工后经批准开放,由方业儒任主持。同年农历7月7日,方业儒主持隆重的玉虚观开光庆典。出席庆典的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300多人。开光之后,先后接待北京、上海、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美国等海内外道教信士3000多人次。
新建玉虚观为一栋二层楼的殿堂,楼下正厅是三清官,上书“清绝尘嚣赣南无双福地,高凌云汉虔州第一仙山”。三清圣像两旁列有四位神像:左为朱元帅、王灵官;右为马天君、殷元帅。三清官左为“宗师堂”,右为“追思堂”。楼上:中为天师殿(供张道陵),左为万寿宫(供许逊),右为纯阳殿(供吕洞宾)。后楼下为财神殿。玉虚观已成为赣州地区道众的活动中心。
热闹一阵子后,玉虚观没有重现过去的繁华胜景,重陷门庭冷落,香客稀少的窘状,与赣州市如寿量寺等佛寺相比,论人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要论外部环境,玉虚观也是独占风水佳境,其所在的万松山自古有“仙山”之称,是水东一带龙气最足的一座山,站在玉虚观前脚下就是长流不息的贡江水,与赣州古城隔江相望。 经测,道观坐向为寅甲山小空线,水口为辛戍,可收到贡江帝旺水。可惜风水环境没有为玉虚观带来欣欣向荣的盛况。说明宗教的兴旺不仅在外部环境,而在于社会环境和人的主观努力。
所以,一座道观,光有独特的外部环境,没有现代宣传手段吸引信众,也无济于事。我佩服赣州市佛教界几位法师的外交能力,他们年富力强,在弘法中广结佛缘,让越来越多的信众踊跃捐款,硬是白手起家,把奄奄一息的寿量寺、永昌寺等寺院重现辉煌。不能不说,方道长毕竟是高龄老人,没有这种频频出击的公关精力,只能守在这冷清的道观中为信众指点迷津。加上没有政府的投入,玉虚观在恢复之后再无新变化。
从玉虚观下山寒风扑面,内心有种悲凉之感。玉虚观的命运并非个案,而是中国道教生存窘态的缩影。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是它们的发展势态却各不相同。唐宋元明以来虽尊崇道教,却也相安无事,到了清初佛教至于今却大肆盛行,道教走向衰落。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当政者的好恶有关。
从理论层面上来说,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修行的目的:在于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道教讲究天人合一,佛教寻求大彻大悟。
佛教讲修行,道教讲修养。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
但是佛教演变至今,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赢得民众敬佩,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赢得更多的信众。加上释家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皆可循一门而入,方便多了。而且入皈依佛门的门槛没有限制,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信佛都可以做在家居士,于时我们往往看到一个名寺的信徒无以计数,至于法师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门下有多少弟子。
佛教因时而变,而道教显得极为被动。一些道士自视清高,奉行清静无为,采取先度个人后度世人的态度,所以主动弘道的不多;与大众保持距离,只是一味守株待兔,等人上门。这种被动的结果,使得道教不食人间烟火,孤芳自赏,越来越脱离时代脱离群众。再则,道教教义主张“宁可失传,不可妄传”。所以世人看不到道教的真面目。大家看到的,已经多是衰落和经济化的“道教”,只留其形,其神已死。
何况道教入教门槛太高,让民众敬而远之。
至于道教规定“口口相传,不留文字”,可供民众学道的读物与佛教文化普及读物相比,相距太大。这种种原因导致道教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与佛教一样走向繁荣。尤其现代佛教的弘法手段十分丰富,星罗棋布的佛教网站正日益彰显威力,其影响力培育了一张无形的温床。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内容博大精深,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有识之士认为,真正的道教,是对老子“道”思想的实践和充分深入后形成的包含了“三十六大法门”的体系。涉及内容十分渊博。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正淹没在尘土中没有崭露头角,这是一件非常令人伤感之事。我想,道教思想随着老子的《道德经》早已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几千年来伴随着历史风雨,支撑着中国人不倔不挠走上复兴之路,它的生命力植根在群众信仰的基础上,如果它在新时代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改进弘法方法,一定会重新摆脱困境,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