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文化产业利好不断迎来黄金发展期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上市公司纷纷进军文化产业

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化产业园区、交流中心,到动漫节、文博会;从不断攀升的电影票房,到风靡各地的主题公园、文化商业街区……折射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无限生机。在资本市场,紧随政策而动,文化概念风生水起,成为近期弱市中最闪亮的板块。在此背景下,一批上市公司纷纷进军文化产业。华策影视10月中旬公告称,将与海宁市政府联合投资建设中国武侠(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不少于10亿元。11月初,东方集团公告称,其控股95%的子公司东方家园拟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注册资本20亿的北京太阳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民营资本与央企携手进军文化产业。11月底,恒大地产旗下的恒大文化产业集团启动电影《粉红女郎》中“万人迷”角色的海选,再次吸引各大媒体的目光。世茂股份则通过旗下世茂影院投资公司进军院线业务。2011年,世茂影院预计投入运营的影院总数将达到10家,银幕将达到100块;5年内世茂院线的银幕数量将超过500块,涉及资金为8亿元至10亿元,营业额将达到15亿元。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上证所有关人士表示,今后上证所将积极推动文化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发行上市。证监会此前已表示支持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宏源证券预计,未来2至3年,文化传媒公司上市速度将加快。中信证券预测,文化传媒行业未来5年增长速度可达到22%至25%,其中网络视频市场规模2012年增速超过80%,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12年增速超过50%,电影票房2012年增长20%-30%,电视剧交易额今明两年增长超过10%。正是基于各类利好政策的刺激及看好文化产业的未来,使得涉足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当然,对于“文风”起舞、竞相进入文化产业的形形色色的上市公司,广大投资者还需要睁大自己的眼睛,认真分析其所涉及领域及赢利前景,不要一不小心踏上“文化苦旅”。

京沪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北京是世界闻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集中了全国90%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央文化机构,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内地文化创意产业中,北京地区的图书和音像出版单位占4成以上,报刊种类占3成,生产制作的电影占一半。在内地所有城市里,北京的影院和屏幕数量最多、电影票房最高、文物艺术品拍卖机构和经营单位最多。北京也是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2011年,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总量将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内地总量的8成。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已从培育引导期转入全面繁荣发展期,成为全市服务业中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成为首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亮点。据介绍,2005年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674.1亿元增加到169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7%提高到12%,年均增速20.3%,领跑了全市经济发展。2011年12月17日,以“首都”冠名的剧院、博物馆、出版发行、影院、影视产业五大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将向成员单位提供政策与资金、宣传、资源调配、研究评论、各类人才成长、服务与管理等领域最好的支持与服务。日前,刚刚落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着名文化中心城市。要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文化企业集团、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

上海是中国时尚的风向标,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的了望台。从上个世纪末期,几乎与发达国家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同步,上海创意产业超前发展,经过10余年积累,已经在国内产生了示范性作用,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上海2010年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加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上海已经成为中外认可的创意城市。在上海,不仅拥有全国首家文化类上市企业“东方明珠”、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新华传媒”,而且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从事中小文化企业担保服务的专业机构—“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设立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产业私募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口径,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3%,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远远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9月9日,《上海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办法(试行)》出台;11月19日,《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试行)》出台,积极引导文化及相关企业按照产业组织优化的原则和市场化的方式创新集聚发展,随后挂牌成立了52个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了环球数码、上海卡通、网龙、仟游、阿里巴巴、分众传媒等企业,形成多媒体新型文化产业群体。

金融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但是,文化产业迸发出巨大活力的同时,日益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然而,文化产业多属于智力密集型、创意型的产业,公司价值和文化产权价值较难评估和量化,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人保财险等积极先行先试,在金融与文化对接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元日前在该行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将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总量支持。截至2011年11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182亿元,居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2011年12月,被广大影迷期盼的我国首部3D武侠巨片《龙门飞甲》将登陆各大院线,《龙门飞甲》的如期完成离不开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提供的打包贷款。如今,版权质押和影视剧打包贷款已经成为北京银行服务影视制作公司的经典模式。2007年,北京银行成为首批加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的银行,开启了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破冰之旅。之后,北京银行相继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中国动漫集团等政府或机构搭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参与文化部牵头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此同时,该行创新推出“创意贷”文化创意金融系列产品,包含影视制作、动漫网游、出版发行、广告会展、文艺演出、设计创意、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等10类贷款子产品,全面支持文化企业及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2010年,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正式挂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这是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成功主承销全国第一支文化创意题材集合票据“石景山区文化创意中小企业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开辟了文化企业融资新渠道。

在上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为优质文化创意企业推出缴付税款的“利得税贷款”业务,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及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配套保理融资业务,联合2家银行为朵云轩文化公司提供3亿元银团贷款和配套现金管理,为郁金香传媒引进工银国际注资1500万美元,并利用工行在资金结算优势为其开立了NRA账户。上海银行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签署了一项总体授信额度为10亿元的合作协议,用以扶持上海影视和演艺界的优秀原创剧目,主要是支持列入国家和本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的重点作品。2011年1月,人保财险成为国内首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公司之一,并率先在业内推出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活动公共安全综合保险、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演艺活动公共责任保险、演艺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动漫游戏企业关键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展览会综合责任保险和文化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8个文化产业专属产品。11月11日,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与上海汽车博物馆签定总保额约350万元的艺术品综合保险单,成为上海市场文化产业保险第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