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趋势初探(下)


中国劳动力市场趋势初探(下)
 
(接上篇)
 
劳动力转移成本攀升
 
中国农民成为非农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一直在增加。一个农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有很多其他的成本,农业成本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它可能会有找工作成本,交通成本,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在城市住宿的成本,城市里能不能提供好的服务,他的子女能不能上城市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他能不能得到城市的医疗,能不能有医疗保险,能不能得到退休金,还有很多家庭成本,夫妻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年轻一代无法赡养老一代,如果把这些成本因素考虑进去,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的边际成本就开始上升了。工资上升是由劳动力转移成本上升所导致,而这种成本上升可能在农业中仍然有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农业中,可能有很多劳动力永远也无法转移出来,因为成本太高。
 
正是由于转移成本不断上升,中国从农业到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在下降,过去二十几年每年农民工的数量,在2000年到2003年非常快,进入2004年开始变慢,速度在递减。由于劳动力转移成本上升,农民工会选择成本较低的地方去移民,去打工。从2008年起,去西部、中部打工的移民增加,去东部的开始下降,这可能反映了一个新的趋势。转移成本在今后会相当大程度上制约农村人口变为城市户籍人口。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转移成本问题。
 
转移成本令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劳动无限供给走向有限剩余,农业就业的蓄水池效应正逐渐消失。“招工难”的情况将长期化与常态化。但是,这样的一种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未从劳动力价格上充分反映出来。现在劳动力价格确实在快速增长,很多人认为,农民工的工资已经非常高了,而且增加速度还很快,但各方面的数据表明,劳动报酬占GDP的份额在持续下降。总体来看,劳动报酬增加相对缓慢,其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增加就更加缓慢。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非单位工薪劳动者收入水平差距2000年后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扩大趋势加剧。这种现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扭曲,就是说,工资增加的速度没有赶上劳动生产力增加的速度,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未来中国对这种结构“扭曲”的校正,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效果,还有待观察。
 
同时,竞争程度的下降、垄断水平的上升也不利于劳动力价格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的增长速度的原因是竞争率在过去十五年有所下降,竞争程度的下降,导致了经济中出现更多的垄断,垄断对竞争率,对工资的增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竞争的强度有所下降的部门,竞争程度越小,工资的增长水平就越小,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再看产品市场,产品市场在过去五十年,产品市场是更加不具有竞争力的,这可能会解释工资增长的差别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改善教育,改善生产率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确保劳动力能继续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意味着劳动力素质要有相当大的提升。教育无疑应该成为解题的答案之一。可以说,中国是历史上史无前例地,想迅速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国家。大学生从九几年招生一百万,迅速上升到去年六百多万,十年增加了五倍,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当下大学招生录取率大概70%,也就是说,应届高中毕业生70%可以进大学。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就是2015年,希望在适龄儿童中36%的人能够进大学,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但是,大学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整个就业状况是低成本,低层次的就业状况要比高层次好,女性要比男性好,低文化层次的要比高文化层次的好,年龄大的要比年龄轻的好。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不好的孩子工资高出15%左右;英语考得高的人工资高15%左右;党员比非党员工资高10%,学生会的领导比非学生会成员工资高10%左右。能够决定学生在劳动力市场表现的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个人特征:男性比女性工资高出500块;爸爸是官比不是官的要高出400块;父母亲有一个是大学毕业,比非大学毕业的学生高出25%;父母有钱的比父母没钱的孩子工资高出25%;上什么大学非常重要,最高的比最低的多出700块。
 
大学教学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大学生放在哪个领域,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用书本教出来的,而中国是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的是技能人才,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初级工、高级工,每人平均有1.4到两个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平均只有0.8个就业机会。这是教育的结构性问题。
 
基础教育也有很大问题,现在,很多农村小孩,从初中就退学,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外面市场很好,他们不愿意读书。但是,他们还要拿一个义务教育的学位,否则,地方政府要受到惩罚,所以,就跟学校联合起来,只要出点钱,初中就发一个初中文凭,就可以出去打工。
 
要改变上述教育窘境并不容易。这里还有一个短期和长期的差别,劳动力市场现在的需求跟十五年以后的需求非常不一样,所以,大学的教育既要能为现代的劳动力市场提供马上需要的技能,又要能为一个人提供长期对他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和技能。这需要由上到下的强制性的改革。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
 
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但接受培训的却非常少,中专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比例是62.5%,文盲和半文盲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只有26.3%现有的个别培训是政府主导培训,需求者不太在意到底是政府来出钱培训,还是企业出钱培训。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不应只是政府为主导,而应转变为政府和企业合作培训的方式,由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企业培训自己的职工。培训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以满足农民工对农业技术培训和外出打工技能培训的强烈需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