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而无为,这是圣人托身于尘世的奥妙之处。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做与不做,都不受影响。这个境界没办法解释清楚,除非你得道。名之为夷,名之为希,名之为微,都不准确,干脆混为一谈,名之为一吧。此一,与第十章“载营魄抱一”之“一”同。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这般境界,越往上越解释不清,越往下的行为举止却又清晰可见。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往上无法言说,勉强名之为无物、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虽然无法言说,它却统领着当今世间一切。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道它一直都在起决定性作用,就算抓住了道的本质。
老子这一章,在论道,也在谈论得道者的行为方式。圣人在任何处境都保持不受打扰,他没有特定的行为方式,没有一定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也不需要前后一贯的言行举止,他不需要跑到终南山去打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坐,也不一定非要打坐,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进入同样的虚静之境,或者说,他一直在虚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