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的成长教育


尽管自己还没有孩子(注: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现在女儿已经1岁半了),但总是会思考一些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尤其是这几年,同学、朋友的孩子们渐渐长大,升入高中、大学,于是乎,关于专业选择、个人能力培养等话题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小孩子到底该培养哪些能力?除了学业,琴棋书画、外语、舞蹈、口才等等各种培训应该如何取舍?性格如何塑造?

另一方面,则是即将进入大学,从而很快要进入职场的大孩子,专业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如何确定等等。

更多的情况之下,父母的见识和愿望主导着子女教育的观点,甚至父母的未竟理想被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弥补自己一生的某些遗憾。

 

而我的观点则是:

 

明了商业社会的本质,学会以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去思考。

因此,简而言之,我认为培养孩子成才,就是:

学会做一个管理者。

而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知识结构应该围绕:

了解过去人类社会的变迁,深入当下世界的生存及生活状态,洞察未来变化的趋势——这条线索去展开。

最后形成一个商业组织的完整运营、管理能力。

 

近年来国学重新抬头,被无数人趋之若鹜,但我一直有些不以为然。

我也在适度的学习和取舍,但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向孩子囫囵灌输,恐怕适得其反。何况绝大多数的家长或学者并不明白如何运用于现代社会。毕竟,国学的精粹都几乎存于2000多年前的典籍。

 

最近学习一些有关犹太人的知识,看到犹太人的一条规矩:

5岁的时候学习《圣经》;10岁的时候学习《密西拿》;15岁的时候学习《塔木德》。

令人有当头棒喝的感觉。

 

这样的逻辑,似乎在商业社会里,比国学更有道理。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圣经》,首先是在精神层面上构建一个平衡、和谐并有归宿感的心灵世界,这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内核,因此,从有了基本意识之后就开始学习。“国学”回归,应该也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建立信仰,方能使人不至于迷失。能否务实进取,这是根本。

但犹太人之所以能在商业社会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恐怕更得益于后面的两项学习。

 

犹太人在1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密西拿》,则是为了在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秩序。因为《密西拿》讲述法律,涉及伦理行为、民政事务、民事侵权、结婚和离婚、济贫等主题。

自私是人的本性,无数自私的人在一起,则需要约束,需要秩序。

似乎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有些缺失。

《圣经》是使人在自制、自律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密西拿》则会在有人不能自制、自律的情况下保障和谐的社会。有了这两点,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在群体中生存。

 

而15岁的时候学习《塔木德》,则是为了掌握生存的技能——除了大量的生活常识,更主要的是商业社会的原理和方法。

 

犹太人失国几千年,散落世界各地,寄生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财产经常可能被剥夺,但依然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犹太人对智慧的坚守和传承。因为智慧是别人无法剥夺的。

 

当然,时至今日,我们无需再原本的去学习无论是犹太人的典籍,还是“国学”原著,但犹太人关于智慧传承的思路绝对值得借鉴。也许不是《圣经》,不是《密西拿》,也不是《塔木德》,但这三个步骤极为合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建立当今时代对应的相关知识体系。

 

最后,我认为教育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

思考能力——知其所以然的能力。

很多教育误人,就是因为教育者只知道传授“知识”,教人“知其然”。甚至很多不负责任的教育,连“知其然”也不能做到。

知识能否得到运用,“知其所以然”才是关键。

 

“知其然”者,也能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但他往往需要“知其所以然”者去安排、去驱使。

如果,无人愿意驱使,就成为失业者了。

因此,“知其然”者,成为技能性人才,是被动选择者;“知其所以然”者,成为管理性人才,是主动选择者。

 

人生并不复杂,得道与否,全在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