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伯伯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三个儿子,他把所有的钱和爱都用在了自己儿子的读书、结婚、盖房上。三个儿子都生活在农村,虽然在村里不算特别富裕,但日子也都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到他和老伴都病倒在床上以后,三个儿子不但不去管他们,而且还为争抢老两口的几间房产、几亩土地闹得不可开交。由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后虽然一位寡妇老板娘伏盖太太非常愿意嫁给他,但高老头却忍痛割爱,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能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他从小就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成年出嫁时又给她们每人80万法郎。可当他年老贫穷潦倒时,两个女儿因为觉得这个父亲已与自己的贵族身份格格不入,所以就从心里排除他,在行动上不理他、不管他,甚至连他的后事也不办理。可怜的高老头快要断气了,他还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可两个女儿却都推三阻四不来。临终,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上,他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了!”
《高老头》的写作背景是法国人纷纷崇拜金钱至上的时代,那时人们为了金钱和私利,亲情和道德都被疏远了。这样的特征恰恰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有诸多相似之处,虽说民族文化不同,然而人类的人性特征却都是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据说现在的法国已不再需要《高老头》的教义了,因为国家已经是“儿女不用反哺父母”,父母自己已经具有了足够的防老能力。现在那里的老人大多数都不再像高老头那样去溺爱儿女,而是把多半辈子的精力都用在防老上,社会文化已不单是只有儿女养老尽孝的道义了。
《高老头》的现实意义,不应只停留在一个故事上,而应该关注它的启迪意义。眼下的中国,人们仍然坚守着“孝道文化”。父母溺爱儿女,儿女需全力赡养父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社会道德和人性道义。这样的结果是,像高老头那样的中国老人不断出现且无可回避。如果高老头不那么溺爱女儿,不那么重视物质的给预,而是把精力放在对女儿的道德和人性教育上,也许最终是皆大欢喜。现在的中国社会不断出现“不肖子孙”,而我们却只把目光放在对不孝者的藐视和谴责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尽早地去教育儿女,使他们从灵魂深处感触孝道法则,去自觉地获得反哺老人的人性道义。
毫无疑义,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养老难”的问题才能彻底得到解决,才能真正使老人们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有效地避免更多的“高老头”悲剧的发生。当然现在谈及,显然为时过早。可喜的是,现在我们一些大城市的老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早早地就让儿女们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同时也早早地开始顾及自己的“养老问题”,社会也在努力将“养老文化”和“孝道文化”融合并进。不过,这还只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远水不解近渴”,目前,“高老头”在中国还是大有人在,所以让我们好好读读《高老头》,认真吸取教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