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极易误导中国制造业的正确发展


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美国也已经战略性的提出“制造业回归”,更不要说台湾呼吁工厂回家。我们需要思辩制造能力的提升与创造转型的能力的辩证关系,制造能力的提升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并不是转型的关系。奥巴马并不愚蠢。我们在提倡“轻”制造的同时,而美国在回归“重”制造。实际上我们对制造的本质还未真正的理解。

 

在金融海啸后,虚拟经济和创新高度发达的美国却提出重振美国制造。我们这才发现制造和创造同等重要。因为你可以创造,而你可能没有能力有效的制造。而制造能力和的提高和大量就业却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而创造能力和虚拟经济当然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持续卓越的基因。问题是我们的产品是否做到了精益求精?我们大量职业人员是否安然就业?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亏损的行业,只有同时提升制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制造业的正道。

 

没有“一”,那来的“六”; 没有强大的微笑曲线底部,两头的根本笑不起来。天天鼓吹让一个以劳动密集性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消费品的企业转型升级到技术密集性高新技术企业,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从产业分工角度这是否必要。这在中国也是不现实的,目前的现状是不能升级的企业要么得不到国家产业的重视,要么转投地产。而更为危险的是他们产生一种自卑感。我经常听到企业说“我们是做这个的,不好意思?”

 

郎咸平的“6+1”理论http://www.itapss.org/news/html/?749.html和施振荣的微笑曲线http://www.itapss.org/news/html/?748.html正在伤害着中国制造业。使得中国制造业迷失了方向。影响我们制造能力的提升。让我们回归制造管理的本质,从制造大国转型突围为制造强国吧!

 

 

制造转型创造从另外的角度也影响着信息化对制造核心能力的投入。制造“企业信息化”是只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帮助企业透明化、规范化。而“信息化企业”必须融入制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加速库存周转、降低到具有竞争力的成本。所谓经典的MRP正在伤害中国制造信息化。请看“MRP的十大缺陷"http://www.itapss.org/news/html/?679.html 

 

正如国际软件巨头JDA所阐述的:制造业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波动更快,制造企业更加难以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制造已经步入供应链时代,其核心是计划与优化,以便更加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的波动。http://www.itapss.org/news/html/?747.html

 

 从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这种类似大跃进的口号正在伤害着中国制造业!

 

我们应该是呼吁的是“突破中国创造能力,提升中国制造能力”。“从中国制造大国转型为中国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