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财经电视台《头脑风暴》节目中讨论国内手机业眼下非理性繁荣之话题时,本人说了一句“题外话”:“我们好像有一种很独特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将一件本来很美好的事迅速做到让大家倒胃口,比如《中国好声音》。”
“小台格局一览无余!”《中国好声音》的中秋夜决赛尚未结束,一位曾在浙江卫视工作过的朋友在微博中这样写道。“神一样的节目”与 “神经病一样的节目”,分别是很多观众对《中国好声音》的首场和决赛场的评价。
一个本来花大价钱购买版权、一炮打响的节目,怎么在第一季的末尾就散发出浓浓的“山寨味”?山寨本来是一个具有法律色彩的字眼——让人首先想到剽窃、侵犯知识产权,但“山寨”更是一个产品品质概念——让人瞬间联想起粗糙化、劣质化。在《头脑风暴》中,有人把本次众多企业涌向手机制造业称为“山寨手机的2.0版”,立刻引来了反弹的声音。“当我们口口声声说国产手机如何山寨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三星就是一家靠山寨发展起来的企业,现在三星已经有挑战苹果的实力了。山寨真有那么可怕和不堪吗?乔布斯当年不也山寨过施乐的技术吗?也许山寨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这种观点听起来掷地有声,实则是对三星和山寨的双重误解。三星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靠模仿甚至抄袭发展,但三星的基因里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反山寨因素。山寨的本质不是抄袭,而是粗糙的、投机性的、只重短期利益的抄袭。而三星在模仿、抄袭的同时,却逐渐形成了一种投资未来、谋求长期竞争力的文化。李健熙的产品周期理论对三星的成长至关重要。他把产品分为四种:种子产品,苗圃产品,果木产品和枯木产品。一个企业要想持续成长,必须意识到眼下正赚钱的产品(果木产品)终究会过时,成为“枯木产品”,所以在生产果木产品的同时,必须摒弃将眼前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投入巨大的资源到“种子产品”和“苗圃产品”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山寨的文化基因。
反观很多山寨手机厂商对于手机产业并没有责任意识,进入这个行业只因为眼下它是一门可以迅速赚钱的“好生意”。只要秉承“好生意”(而不是持续地做好产品)的经营理念,粗糙、劣质就是必然结果。《中国好声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山寨化,正是因为做这个节目的人,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是“中国好生意”。
跑调的“好声音”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