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创新武汉”
武汉有118万大学生,有N个院士、N个博导,有N个国家级实验室,还有N个研究机构……武汉市决策者重视创新,武汉已经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这些要素是不是就自动决定了武汉必然是一座“创新城市”呢?
还有,在“武汉为什么要创新?”一文中,笔者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武汉必须无条件地创新。源于她作为一个滞后发展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没有中央政策的特别关照,也没有自然资源可以依赖。
创新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样。按照亨利·明茨伯格的说法,在企业,员工不仅仅是执行者,他们还是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绝好的创意可以改变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而很多创意往往来自普通员工。按照亨利·明茨伯格的逻辑,我们得出这样的推论:在城市,市民不仅仅是执行者,他们还是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绝好的创意可以改变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甚至一座城市,而很多创意往往来自普通市民。
创新不是纯粹的技术意义上的创新,创新是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活动。创新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刺激创新的源泉,也是保证创新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的基础。除非你可以创造财富,否则无法分配。所以你要先创造财富,而要创造财富,你就需要创业家精神。只有当你创造财富,才能够分配财富,分配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推进体制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武汉建设成“服务效能高、创业条件优、投资环境好”的中心城市。2009年12月,东湖开发区获批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惠”大门轰然打开。当年,国家提出在东湖开发区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等。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支持东湖开发区的税收政策。这些所谓的支持,基本上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所以,武汉人不能心存幻想,再也不能“等、靠、要”,必须加快“创新武汉”建设,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智力密集优势,以应用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原创性创新活动,鼓励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武汉成为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高地。要创新,就要给予那些掌握具体知识的人工作上的自由。复杂的创新项目往往还需要高度灵活的团队作业。但是英雄式的领导观念强调的是集权,它把过多的光环和权力聚焦到一个人身上,从而不言而喻地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力。(亨利·明茨伯格)。但是在媒体听命于金钱和权势的环境之下,实际上是没有创新空间的。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自由的言论、自由的交流。
——以市场化为取向,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权、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稳步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产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武汉的发展要走创新之路。建设“创新武汉”,就是要突出武汉的科教优势和敢于改革的人文精神,把思想观念创新作为突破口,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把体制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把武汉建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城市。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看,创新涉及到观念、管理,还涉及到服务。把管理放在顶部,使之与网络内众多的活动相分离,无疑是愚蠢的。把管理放在网络的正中也不算明智,因为这样一来,内部的沟通都趋向同一个中心点,妨碍了信息和创意的自由交流。答案很明显,而且只有一个:管理应该无处不在。确切地讲,管理应该走出办公室,从高层的豪华套间办公室下来,到员工中间,到工作现场,到顾客那里去,到一切与组织相关的活动中去。不管从实际的角度还是从比喻的角度来讲,管理必须四处走动,以求促进合作,激励员工。(某些酒店管理做到了)如果管理做不到无处不在,则势必难有所为(亨利·明茨伯格)
——从“学习型城市”到“创新型城市”。从创新的特征看,真正的创新活动是动态的、渐进的、持续不断的。亨利·明茨伯格明确否定“战略模式”,而推崇“赋能模式”。因为战略模式是线性的:链条从上到下分别是战略、组织和执行,其中执行分解为一系列行动。在这个模式中,领导人做决策,其他人遵照决策行动。注意这个模式的前提:领导人是“公司”,其他人是“人力资源”;领导人是一位独行侠,最终为所有事情负责;领导意味着做伟大的决策、制定宏伟的战略、进行大手笔的交易;领导与执行是完全分开的两个步骤。赋能模式则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管理的角色。管理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管理环绕着整个流程,激励它,协助它,并且管理者亲身示范起带头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意氛围。与复杂的创新项目相同,这个模式里没有哪一个环节是起始点和驱动点,因为所有的环节都是环环相套。自组织是关键的一环,但它离不开经验的帮助,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会演变为远见。至此,战略浮出水面。自组织带来行动,行动又带来对自组织的反思,而反思又启发了新的远见,如此轮回往返,生生不息,不断前进。武汉要成为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成为一座学习型城市。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迄今为止,武汉还没有成为一座“创新城市”,因为她还不是一座学习型城市。
总之,武汉的创新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不能单凭政府的规划,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少数技术精英,创新是全体市民的共同使命。